为充分挖掘天门文化历史资源,展示城市的人文内涵,提升城市人文水平,本台从今日起,开设“竟陵故事”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竟陵的人文历史,讲述竟陵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反映地域文明的演进;报道竟陵的民俗风貌、特色物产、旖旎风光;挖掘古今名人故事等。敬请关注。“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天门古称竟陵,因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得名。雍正四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沿用至今。自秦朝设置竟陵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
主持人 麻欣乐:我手里拿的是一本天门县志,据文献资料记载,竟陵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风国之地。据资料记载,天门,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湖泊星罗棋布,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为楚竟陵邑,因大洪山余脉在此终止,即“陵之竟也”而得名。
秦统一六国后,设竟陵县。公元936年,为避魏帝晋高祖石敬瑭名讳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公元1726年,即清雍正四年,因避康熙帝陵寝(景陵)名讳,景陵县改名为天门县。此为第一次定名天门。
市图书馆馆长 倪斌:古代地名十分讲究避尊者讳,就是说地名不能与帝王同名同音同字。五代后晋天福初年,为了避与“晋”同音的讳,改竟陵为景陵。康熙的坟墓叫“景陵”,为了避康熙皇帝寝陵的讳,又将景陵县改为天门县。
民国21年,国民党政府在天门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六个县:即天门、钟祥、潜江、京山、汉川、云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扩大革命根据地,成立天汉、京山、潜江等五块敌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主持人 麻欣乐 :红旗漫卷天门,丰碑镌刻青史。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天门儿女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解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市革命历史纪念馆 何修彪: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有5300多名烈士和数以万计的无名烈士为革命事业捐躯,留下了贺龙、陶铸、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
1949年5月,天京潜县委县爱国民主政府接管县政权,7月恢复天门县建制,1987年8月,天门撤县建市;1994年10月,天门升级为省辖直管市,从此,天门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天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乔文年 田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