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秸秆利用 “点草成金”

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田兴竹 刘帆)“吃”进去的是农作物秸秆,“吐”出来的是环保“燃料棒”。近年来我市通过探索综合利用,将秸秆“变废为宝”,实现环保、增收“双赢”的局面。

日前,在位于小板镇的吉圣生物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将一捆捆农作物秸秆塞进专用机械后,经加工变为一袋袋新型生物质燃料。

市吉圣生物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祥 生物质燃料不含硫,零污染,发热量大,热值高,达到了国家的环保要求。

这里作为全市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之一,实现了秸秆收储、碾碎、加工成型、销售等“一条龙”作业。

据刘祥介绍,将收储来的秸秆通过二次粉碎、压制、冷却等系列工序,碾压成生物质颗粒,便完成了从废弃物到宝贝的“华丽转身”。今年公司计划处理秸秆4000吨,年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3200吨,按市场价每吨800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司每年便可增加产值300万元。

市吉圣生物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祥 今年田间回收的秸秆已达到了三四千吨,到明年的话想翻一倍左右。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仅让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也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在马湾镇小湖村,两台大型秸秆打捆机正在田间作业。短短几分钟,一行行的秸秆就变成了一个个立方体草捆。

马湾镇小湖村村民 魏文华 不污染空气,能够使老百姓好耕种。

马湾镇小湖村村民 魏明义 专门过来找他们帮我打捆,可以退耕还田。

据了解,10月份以来,马湾镇志雄秸秆储备中心的三台打捆机就一直在田间作业,每台打捆机每天可作业100多亩,收草200多吨。

马湾镇志雄秸秆储备中心负责人 何志雄 我们合作社与天门吉圣科技公司签订了收储合同,计划5000吨,还同周边养牛、养鸭合作社签订了1000吨的合同。

据统计,我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量120万吨。今年入秋以来,我市投入安装秸秆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5000多台,开展水稻的低茬收割粉碎还田,肥料化的利用;引导合作社购置打捆机100多台,进行打捆作业,将秸秆进行原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利用;引进外资,鼓励和支持吉圣生物质燃料、华丰金禾板业,净潭万加生物质燃气等企业投资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综合利用,不仅为秸秆找到了出路,还探索出一条点草成金的绿色发展之路。

市农机局总支委员、首席专家 张军 截至目前,全市水稻秸秆还田面积达40万亩,打捆收储面积15万亩,达7.5万吨,全面新建秸秆收储中心31家,秸秆收集堆放点500多个,各乡镇秸秆收储网络基本形成,并开始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