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入画来—解读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天门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而美丽乡村,则是美丽中国的“细胞”。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古诗里呈现的乡村田园风光,在湖北天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周边不断涌现。随着该市持续推进城乡垃圾统筹治理工作,目前,全市26个乡镇、807个村、130多万人口的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环境显著改善,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广泛支持和热情参与。具有“天门特色”的农村垃圾治理模式,得到湖北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并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环卫作业服务项目银奖。

近日,记者驱车前往这座城市,探究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天门经验”,不断以新成就扮靓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下好“一盘棋”——

顶层设计 政府推动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这些垃圾引起的环境问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存健康,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迫在眉睫。

2015年以来,天门市按照住建部“城乡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总部署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四年实现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的工作目标,成立了天门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天门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实施方案》,确立了“三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全覆盖”总目标,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运行、监管考核全部由市级统筹的模式。

眼下,行走在天门市各地乡村,没有了乱泼乱倒,没有了垃圾遍地,农村脏乱差的景象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洁净整洁的宜居环境。

走在农户家门前,只见村民将门前清扫一遍后,垃圾直接倒在门前垃圾桶内。每天早上六七点,保洁员便开始挨家挨户将垃圾收集集中。

“天门地处平原、农村人口密度大、村落相对集中,为此,我们遵循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思路,因地制宜,摸索出‘户初分入桶——组清扫保洁——村收集入箱——镇压缩中转——市集中处理’的治理模式。”天门市城管局局长文仁军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为构建全市一盘棋的大格局,天门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办公室”,打破乡镇各自为战的局限,将生活垃圾治理从村头集并点,到镇压缩中转站,最后进入市卫生填埋场无害化处理的全部环节由市级统筹运行,有效减轻了镇村财政压力,调动了镇村积极性,提升了体系运行效率。目前,全市130多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400吨,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进行统一收集、转运、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守住“钱袋子”——

财政兜底 共同分担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一项常态化工作。为切实提升保障水平,天门市统筹治理经费采取市级挑大头,市、镇、村三级共同负担的办法,积极落实资金运行保障措施,建立了长效化、常态化的保障机制。

据介绍,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工作开展三年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14亿元,用于统筹治理设施、设备建设和日常管理运行。各项财政的大力投入,确保了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的有效开展和正常运行。

“目前我市农村保洁员工资拟定标准为600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300元,镇村共同负担300元,多数乡镇、村因经济基础薄弱,需要通过筹资酬劳予以解决。”天门市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根据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为了确保统筹治理长效运行,保障镇村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天门市积极探索建立农户垃圾缴费制度,鼓励乡镇创新方式方法,倡导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统筹治理理事会,理事会主要由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模范组成,在村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抓“三员”(专管员、箱管员、保洁员)履职督导和统筹治理筹资酬劳工作。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村庄均成立了村级统筹治理理事会,采取“成功人士捐一点、村级经济补一点、广大村民筹一点”等多种形式筹集统筹治理资金,80%以上的村庄开展了广泛的筹资酬劳,共筹集资金12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村级运行经费不足,提高了广大农户的参与意识,促进村庄垃圾治理长效化。

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这项民心工程自然得到百姓的拥护:在石家河镇界牌村,村党支部充分动员老百姓,发挥凝聚力,筹集治理资金的通知仅仅发出三天,所有村民都积极主动地交了经费;在汪嘴村,一名在广州从事服装生意的个体老板,返乡后看到家乡的变化,赞不绝口:“众人拾柴火焰高。保洁人员工作辛苦,为环境做出巨大贡献。这个钱,我们花得也高兴,我来替村里其他百姓承担,让我们的家乡越变越美好。”

请来“好帮手”——

引入资本 购买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相比,仍需要政府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立体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天门市着力“转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统筹治理体系的运行,始终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开展市场化外包服务,减轻了财政一次性投入压力。

2015年以来,该市分两批通过招投标,将村头集并点到市垃圾填埋场的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处理引进市场化服务,由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天门市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德公司”)和天门市净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净源公司”)分别负责农村生活垃圾运输、无害化处理工作;其中垃圾转运具体内容包括:从村集并点到乡镇压缩中转站,再到市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运输,垃圾渗滤液的收集转运及中转站使用、管理和维修等所有作业环节。市统筹办根据协议,对两家公司按月考核、据实付费,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推行市场化服务。2017年,该市城管局对原有市内3条主要公路沿线两侧保洁进行了大胆改革,落实“三变”:即按BOT模式,变政府投资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改变作业方式,变人力板车收捡为电动车快速保洁;变垃圾直运市卫生填埋场为就近入乡镇中转站。由政府出资在主要公路沿线合理建设垃圾集并点83处,配套钩臂箱110个,由天门市家和物业有限公司购置钩臂车9辆、配备电动车50辆、聘请保洁员47名,加强日常保洁。通过此项改革,在财政负担不变的情况下,公司服务范围扩大了近一倍,保洁及时性大幅提升。

擦亮“电子眼”——

创新机制 科学监管

在日常的管理考核中,天门市统筹治理大力夯实基础,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注重分析归纳,坚持技术为先,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监管考核机制。

据介绍,为进一步强化责任,该市构建了市对镇、镇对村、村对“三员”(即村专管员、箱管员、保洁员)的三级督查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双向监督机制。具体来说,要求乡镇每月上报《外包公司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对公司存在的清转运不及时、中转站作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行上报,外包公司清运司机对村庄积存垃圾治理、保洁员履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收集反馈,并拍摄水印照片,作为对乡镇考核排名以及对公司考核付费的参考依据。市统筹办充分运用双向监督结果,强化对乡镇和公司进行考核和监管,并安排一部分资金对有效图片给予奖励,此举即节约了监管成本,又提升了效率,推动了治理体系整体联动和高效运行。

“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充分借用科技的手段,注入智慧的力量。”该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其该市的“远程智能监管系统”。今年年初,市城管局为所有乡镇中转站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指导两家服务外包公司对所有作业车辆安装GPS监控系统,完善了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作业数字化运行平台,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远程监管全覆盖。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水印相机’功能,督促乡镇开展拉网式巡查。通过‘痕迹管理’积极开展对乡镇专班拉网式巡查履职的督导。”他说。依托数据平台,建立“点穴式”督查机制,让这项系统工作提高了督查效率,推动了治理成效全面提升。

经过三年以来的强力推进,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天门市农村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工作成功实践出了一整套项目设计科学、体系运行完备、监管考核有力的“天门经验”,这一经验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口众多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本,极具可复制性。

“由于素质教育的滞后,农户普遍存在随手乱扔的陋习,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待逐步养成。”局长文仁军表示,只有抓好群众这个源头,激发百姓活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城管局将积极与教育部门联手,普及卫生知识和垃圾分类知识,到幼儿园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同时,严格按照湖北省住建厅和天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治理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目标,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齐心协力,务实创新,不断推动该市统筹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