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里人不怕冷?南方人最抗冻,东北人瑟瑟发抖


南北方人对彼此最大的误解是:南方人认为北方人抗冻,北方人认为南方不冷。


中国哪里人最扛冻?


以前我会不假思索回答,当然是北方啦,尤其大东北地区,要不人家怎么熬过几个月的冰天雪地?作为一个来自江南水乡的浙江人,我对东北大汉不畏冰雪的勇气膜拜不已。

直到我来到沈阳上大学后,才知道东北人民在耐寒能力方面是……


战五渣!

我惊讶地发现,全班最扛冻的人居然是我这个浙江人,以及一个福建人。我还发现一个颠覆三观的规律——

越是来自北方,越不扛冻


东三省同学里,辽宁人的耐寒性强于吉林人,垫底的是黑龙江人。

刚开学那会儿,我寝室的6人里,最先抵达的是来自齐齐哈尔的大哥,当时我身穿短袖和单裤,而他已经穿上了长袖加春秋外套,以及一条销魂的秋裤。真的,他穿上了秋裤,在十几二十度的气温里。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有人在8月底穿上秋裤!

学校给每人发了一条厚被子、一条薄被子,都是棉花填充。我很纳闷,开学季不是有炎热的“秋老虎”吗?为啥还发一条厚被子?

神奇一幕在当夜发生了,瑟瑟发抖的齐齐哈尔大哥穿着秋衣秋裤钻入厚被子里,不停埋怨近日秋雨很冷,身穿短裤短袖的我瞠目结舌。

来了沈阳才知道,北方城市的昼夜温差非常大,秋天昼夜温差有15度上下,严重时逼近20度。

下午,寝室又到了3位室友,他们都是辽宁人,看到大哥的秋裤时,他们露出和我一样的惊奇眼神。

开学才一天,班里传出两件怪人怪事:黑龙江人率先穿秋裤,浙江人(即我)和一个福建人穿短裤短袖在公寓里行走。不过,三个神经病的故事很快被冲淡,因为同住一层楼的一个海南人居然在水房里用冷水洗浴!!要知道知我们学校自来水是钻井取深层地下水,水温不超过5度。

秋季一阵阵变冷,冬天来了,下雪了,下暴雪了。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零下10度,第一次见识东北的大雪,第一次体验了暖气的舒适,我甚至赤膊在寝室吃冰棍,欣赏窗外的雪国风光。

寒假到了,我要回到没有暖气的浙江了,悲剧来了。这个冬季成为我人生中最痛苦的冬季,我第一次尝到并习惯了暖气的好处,突然回到没有暖气的环境里……

现在大家明白为啥长三角乃至整个华东地区很少有东北人吧,因为他们也扛不住冷,要么就直接跑到最南边的深圳、海南。

冻疮、湿冷,只有南方人才懂的痛

和大部分南方人一样,我的同事王富贵从小也一直以为北方人最不怕冷,直到18岁那年冬天从广州坐火车。绿皮火车从广州站哐哐哐地往北走,几个南方人和一个东北帅小伙坐一起聊天。大家纷纷说北方人讲义气、实在、身体倍儿棒。

车刚刚进入江西境内不久,温度略有下降,那位身形魁梧,浓眉大眼如杨子荣的东北小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知从哪里掏出厚厚的大衣裹上,嘴里还发出“嘶嘶嘶”的声音。

只留下身边几位还穿着单衣、短袖的南方人面面相觑。

王富贵来自淮河流域的包邮区,属于中国体感温度最低的区域之一。扛冻,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本领。当地小学生为了取暖发明一种游戏,叫“挤油渣”,课间男生全都聚集在走廊的拐角,所有人同时往墙角里挤,里面的人很快就挤暖和了,外圈的人会后退几部,再往里冲。

冻疮伴随了王富贵整个学生时代,许多同学的手和耳朵冻得惨不忍睹。

或许北方的朋友还不知道冻疮。名词解释——冻疮: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常见于两湖江浙人民。

得了冻疮,必须不断揉搓,确保血液循环。要是没保护好,搞不好年年都会被冻伤,年年痛苦不堪。

不过,华东未必是最冷的地方。王富贵有一位朋友也是华东扛冻人士,他的极寒记忆定格在了湖南。他去湖南读书的第一年,与宿舍里的河南人、内蒙人等准备在宿舍度过一个充实的学习型寒假,不打算回家了。

然而,不是学习意志不够坚定,是冬季实在太冷了。大家都被冻得死去活来,各种电暖设备全开,也无法驱散寒意。湿度太大是重要原因,内蒙小伙在被窝里放了个干燥剂的盒子,没几天就变魔法般出现满满一盒水。

晃着这一盒子水,这几个“北方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老老实实从学校滚蛋,乖乖回家过冬。


南方冬季之可怕不在于最低温度多少,而是室内室外一个温度,更让北方人难以置信的是,大晴天时室外因阳光充裕而温度高于室内。有时候南方人觉得家里这么冷,会出去转转。

北方零下20度的低温听上去可怕,可是只要居住在城市里、又不从事室外工作,很少暴露在寒冷的室外。进了地铁和公交车后就热得想脱去厚厚外套,但凡屋子有暖气或空调,有时热得连衬衫都穿不住。

然而在江南,连续两个月处于0~10度,寒潮来时能到零下两三度。南方的严寒伴侣叫做潮湿,同样的低温,分别配合99%湿度与40%湿度,带给人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感温度。那种湿冷,是刺入骨子里的。

你在外冻成狗,回到家依然冻成狗,进了被窝照样冻成狗。

北方人过冬靠暖气,南方人过冬靠一身正气。床单和被子里一样是0~10度,取暖就靠你自己用身体焐热了。人生中最考验意志的时刻,就是半夜缩在被窝里的你膀胱告急,起床上厕所还是继续赖床?这是一个不亚于“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在南方,到底——

扛冻技术哪家强?

传统上,在没有空调的时代,南方防御刺骨寒气的方法就是多加一床被子,如果不够就加两床,还得把被子另一头严密包扎起来,绝对不能一脚踢开被子末尾。至于穿戴,室内室外一样多,把全身裹严实,室内少不了一双老派保暖鞋,必须是牛筋底,后来有了毛绒绒的大拖鞋。

到了二月份,乍暖还寒的时节,南方人会脱掉棉袄、羽绒服,穿着睡衣上街出门。穿睡衣的最根本原因是:室内外温度几乎完全一致,不必换装,轻松出门。尤其是这种睡衣的保暖性能越来越好,一度变成了冬日的街头时尚。

春节前后,一堆年轻的社会人、精神小伙,纷纷穿着花格子睡衣出门逛街,相约打麻将。时尚程度相当于穿淘宝款范思哲上衣,配不穿袜子的皮鞋。

只是穿睡衣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满大街都是刚从被窝里钻出来,仿佛还能闻到被窝里的一股暖意。


除了衣物外,南方人还有很多取暖的物件,比如热水袋,里面装热水后捧在手里或装入大衣里。早期条件差,舍不得花钱,人家会用到盐水瓶,对,就是医院用的盐水瓶。这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

广大群众发现盐水瓶非常适合做热水袋的替用品,一来大小适合,二来密封性好,里面的水不会漏出来。灌盐水瓶也要记得用布或者毛巾包裹起来,否则会被烫到。

勤劳有智慧的包邮区和更南的几个省人民还发明了一项取暖神器——火桶

下方是个陶制圆形火盆,盆里多是木炭掩埋在用大锅灶烧完饭的灶灰,再隔上铁制的隔热盖着。

无论你是出门在外,

还是居家御宅,


火桶都是陪伴您身边的好用物。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取暖神器也在与时俱进,火桶升级换代,变成了电火桶



它升温比较快,可以迅速制热,使用电火桶时大部分都是坐着的,因为站着的话,你的脚会感受到非常的……烫!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2004年后,远红外取暖器开始普及。它像一把落地风扇,又像一盏灯,照射到哪就热到哪,看上去非常高科技,对不对?



唯一的缺点是只能局部取暖,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屁股被烧红,你的手脚依然冰冷。

再后来,油汀开始普及了,外观类似暖气,实际加热效果也像暖气。缺点是费电,一小时起码1度电。它体贴地在顶部安装了小小晾衣架,可以烘干南方冷雨天永远干不了的衣服。

油汀还有个升级版——踢脚线电取暖器,可以精确设置温度,比油汀省电,外表也美观和高大上。但是,油汀和踢脚线电取暖器都有效力低的缺陷,通常只能单独放在卧室里,如果想把三室两厅同时加热,持续不断给家里供暖一个冬天,那么……

所以,完美解决方案来了——铺设地暖,也就是在地板下面安装散热管,热能从地板下往上传送。前提是房子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标准施工,双层真空玻璃,密封性极好,具有外墙保温措施。旧式房屋用的是单层玻璃,很容易漏风,室内空调开得再大,热气还是呼呼往外跑。

再配上中央空调和燃气壁挂炉,真的实现冬季进屋就穿单衣、赤脚在地板上蹦跳的梦想了。在空调需要除霜时,壁挂炉正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电暖丝加热这个环节的耗电量。电费加上煤气费,三室两厅一冬季(12月到2月)下来到不了一万元。地暖+中央空调+燃气壁挂炉=包邮区中产阶级的装修标配。

防寒措施升级后,唯一的负面影响,可能是下一代的包邮区人民,在温室里长大,失去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抗寒基因。就像南方学子去了北方暖气区读大学,都会迅速失去扛冻神功,一回家就冻得半死。

那么以后中国最扛冻的是什么人?我想说既不是江浙人,也不是东北人,而是各个地方爱美的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