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行善止!退休干部许峰的诗意人生

长江云报道 “一生荣耀似浮云,铁马冰河闻金声。英雄到老终为佛,战将归山不言兵”。这是许峰写的《退休感言》,寥寥四句,浓缩了他的人生体验。许峰邀请了百位国家级书法家书写这首诗,计划在重阳节期间展出,以倡导退休的同志不恋栈,不恋权,不给后辈找麻烦,善行善止,急流勇退,在新的领域为社会发挥余热,再立新功。据业行人士说,百名国家级书法家同书一首诗,在书法界尚属首例。

许峰,湖北黄冈市蕲春县人,在他的第三故乡惠州(他视从军之地甘肃为第二故乡),名声响亮。在组织部门干过很长时间,担任过市委督查办主任、惠州市委副秘书长,在干部群众中留下 “处理疑难杂症高手”的美誉,人们一提起许峰,就联想起他嫉恶如仇的性格,果断凌厉的作风。

许峰是一个从军营走出的文人,到地方工作之前,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15年之久,在《解放军报》等各大报刊发表过大量文章,后来都走上部队领导岗位,仍然笔耕不辍,获奖作品整整一大本。其中《武都路133号》(报告文学集)、《绿色军营的记忆》(长篇通讯集)、《许峰获奖新闻作品选》(获奖作品集)三部新闻作品集颇受欢迎。

许峰出生农家,由农村而军营,由军营而城市;个体身份由农民子弟而军人,由军人而干部,由一般干部而部门领导,却始终深怀着一种帮贫扶困的情怀。许峰认为:行善积德胜似天天烧香拜佛。

今年5月,刚刚领取退休证的许峰,得知市委办公室扶贫点龙门蓝田上洞村有8家贫困户还住在危房里,要改造好他们的危房,仅靠上面的农村危房改造拨款缺口很大。驻点挂职干部找到老领导许峰,希望得到他的指点与帮助。许峰和驻点干部深入农户挨家挨户查看,并拍下了实况照片。回来后,他便找到有关部门和几个社会组织及民营企业,在极短的时间解决了所需32.5万元的缺口经费。

还是在职的时候,他帮扶一户帮扶对象,家住地处海拔几百米的半山腰,一家三代八口居住在一个只有60多平米的土坯房子里,破败不堪,家徒四壁。许峰想:如果只是每年给点钱,他们照样摆脱不了贫困。于是决定给这个贫困户建房迁到墟镇生活。他找到5位老板资助15万,在墟镇上为这家做梦都不敢想住楼房的人家盖起了三层楼,还特地将单位换代的电脑修好,送了3台给这家孩子学习,又让老板送去5套更换闲置的家具。不仅如此,为了让这家人有经济的“造血”功能,还买了两头母牛给这家人农作。后来听说母牛一年产一头牛仔可赚5000元,他又买了一头公牛,送给这家农户。许峰不仅想得到,而且想得细,使这家农户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市委办的同志们风趣地说:“不要说人了,碰到许秘扶贫牛都幸福——一夫两妻!”这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许峰“乐群利他、帮困扶贫”所作所为的钦佩和赞赏。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官一任,不论时间长短,都应该让人民群众记住,给老百姓留下一个好印象。许峰用他的人格魅力和独特作风做到了这一点。上上村村民委员会为此事曾专门写信给省、市扶贫办,赞扬“许峰同志是真扶贫”。

卸职不久,许峰回到生育养育他的大别山区,回到他出生成长的蕲春老家。拜访先辈,探访故友,寻访旧迹。他跋涉到小时常去打柴的深山老林寻踪,伫立桐山之巅,放眼碧空,昔日艰辛历历在目。回望自己从戎从文从政的经历,一路走来,虽感慨风雨岁月,亦倍觉人生欣慰。他说:“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溫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生一条路:走自己的路。人生两件宝:身体好、心情好。人生三忘掉:年龄、疾病、恩怨。人生有四苦: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人生五句話:再难也要坚持,再好也要淡泊,再差也要自信,再多也要节省,再冷也要热情。人生六財富:身体、知识、梦想、信念、自信、骨气。”这些话虽然是网络传播的段子,但是它颇能代表许峰的“三观”。

几位在惠州飘泊20多年的同乡,年初合伙开了一家餐馆,许峰闻讯给予鼓励,并反复斟酌,送了一副对联:“一壶小酒,几碟小菜,醉也罢,醒也罢,长情晚义,不离不弃,携手踏遍红尘万里,心际存忠恕;一盏清茶,两袖清风,穷也好,富也好,兄慈弟恭,相伴相随,挽臂阅尽人世千秋,身畔留乡音。”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吴松 通讯员 邓三君 责任编辑 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