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孩子希望的光明使者 ——记武汉盲童学校教师张龙

【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新学期第一天,湖北武汉盲童学校的教室里,传来一阵阵悦耳动听的陶笛声。“六点天使艺术团”的同学们在度过了多姿多彩的暑假后,用各自的“拿手绝活”向老师汇报暑假的学习和收获。尽管眼睛看不见,可是大家都沉浸在音乐之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让这些盲童从音乐中找到快乐的就是曾获“全国最美教师”的张龙。“每个盲童都是会发光的星星,我想让他们找回自信,勇敢去追求理想。”张龙动情地说。

1、让盲童心里充满阳光和梦想

前几年的每个暑假,因为有比赛或表演的任务,张龙都没有好好休息,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盲校带陶笛班的孩子们排练。今年放假前,她让孩子们制定“暑假生活计划表”,结果大家交上来的内容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和练习,单调得令人心酸。“盲童也是孩童,暑假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于是,她给艺术团的孩子们布置了特殊的暑假作业:每天坚持运动;每天坚持“看”电视;每天练习一种乐器1小时;每晚7点30分举行网上音乐会,演奏一段自己喜欢的曲目上传至微信群;学会玩,学会享受假期生活。在她的启发下,孩子们重新拟定了各自的暑假作息计划表。这一次,张龙看到了孩子们应有的多姿多彩的暑假生活:游泳、“看”动画片、“泡”书吧、开场家庭音乐会等等。

震惊全国的山西男童挖眼案中的受害者斌斌,其家人在网上看到张龙的事迹后,决定不远千里送他来武汉盲童学校读书。学校特地安排张龙担任他的班主任。3年前斌斌刚来时,内向、不爱说话。而现在,斌斌变得乐观开朗,并学会了四种乐器。“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贝斯手。”斌斌兴奋地告诉记者。

近几年,张龙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的荣誉并没有改变她的初心。6年前带着真情和爱心来到盲校,现在的她依然热爱着这份事业。“张龙老师将自己的热情和关爱无私地奉献给了特殊学生,帮助特殊孩子实现梦想,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她太了不起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殷长春在武汉盲童学校调研时对张龙给予了肯定。

2、用音乐唤醒盲童心灵

2011年,还在武汉市汉阳区七里小学任教的张龙带着学生到北京演出,同台有一群孩子的器乐演奏,她觉得特别好听。在后台,她发现那些孩子竟然都是盲童,“就是那场表演,让我和这些特殊的孩子们结了缘”。

张龙想了解这群特殊的孩子。回到武汉后,她就到武汉盲校做志愿者,在学校待了几天后,她被震撼到了,“这里太安静了,静得让人想流泪。”她看到孩子们下课后只是在教室里蜷缩着身体揉眼睛,没有正常校园里该有的生机和活力。“这不是孩子应有的生活状态,这些孩子,需要我的帮助!”

在亲友的不解和反对声中,她放弃了轻松安逸的工作,怀着真情,揣着爱心,毅然走进武汉盲童学校,做了一名特殊教育的音乐老师。她的到来,给安静的学校带来了活力。

“他们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很强。”张龙说,到校第一件事,她便组建了校园广播站,让安静的校园响起希望的声音。盲校的孩子听力强,乐感好,她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音乐,又组建了“六点天使艺术团”,开设了表演组、声乐组、器乐组等。

张龙找到武汉音乐学院老师齐高峰,邀请他到学校教盲童们吹陶笛、吹葫芦丝。课余时间,她教学生唱歌和朗诵。渐渐地,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开始显现。开始不认同的家长,慢慢放心把孩子交给她了。现在,每个月都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生家长和特殊教育机构向张龙取经。“让孩子们都能享受艺术,传递快乐,我很幸福。”张龙笑着说。

3、“我们不需要别人同情,我们需要别人的佩服。”

“盲人也应该追求美和享受美!”张龙又有了新的想法,在全国首创盲校形体训练课,帮助盲童训练形体。孩子们看不见,只能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肢体动作,她把自己当试验品,让学生不停地在自己肩部、背部、颈部、腰部去触摸、感受,体会正常人腰板挺直、头正、胸挺的感觉。渐渐地,孩子们像健康的孩子一样,坐如钟,站如松,走路昂首挺胸,洋溢着自信。

艺术团的独唱吴迪,妈妈因为怀她时感染病毒,分娩后不久便去世了,吴迪也因此双目失明。小吴迪特别爱唱歌,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张龙爱惜这根好苗子,对其重点培养,帮助她训练气息,矫正不正确的吐字发音,吴迪的演唱水平大大提高。

一天,吴迪找到张龙:“张老师,我想有一首自己的歌,唱给天堂的妈妈听。”为了帮她圆梦,张龙四处找人写词、作曲,创作了励志歌曲《梦》,并在武汉盲校拍摄了MV。短片里闪动着盲童们灵动、欢乐的身影,他们围着张龙唱歌、跳舞、跳绳、弹奏乐器,没有内向和自卑,充满童真和希望。

“我们不需要别人同情,我们需要别人的佩服。”张龙经常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逐、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常儿童能做的事情,盲孩子同样能做到。在她的带动下,武汉盲校的乒乓球、门球、花样跳绳等各项体育活动也都开展起来了。曾经寂静的校园如今朝气蓬勃,活力满满。

在孩子们看不见的世界里,张龙犹如光明使者,为盲童带来了生机和阳光,用爱心和温暖浇灌出梦想,用执着和真情守护着这群特殊孩子的成长。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