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讲述天门故事《地名的由来》 渔薪地名的由来

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张叶娟 陈立 王雅琴)碧浪泛归舟,青山鸣响斧。许多年以前,在古云梦泽的边缘,有一个美丽的世外桃园,日日食有鱼,朝朝不愁柴,樵夫渔民栖息其间,世代相传,繁衍出现代的江汉人,这个美丽的地方就是现在的渔薪。《讲述天门故事——地名的由来》,今天为您讲述渔薪地名的由来。

渔薪河区域古代属于“云梦泽”范围。

渔薪地名普查员 聂为荣 据今人考证,“云梦”并不专指“大泽”,一般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现代地质钻孔资料和考古挖掘证明,江汉平原的沉积带主要是河湖交错。古代渔薪的四周是芦苇丛生的草泽渔乡。

渔薪河位于云梦古泽西沿,八百里周河北滨。至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

渔薪地名普查员 聂为荣 据《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公元前529年,楚国“公子比为王,公子子晳黑宏为令尹,次于鱼陂。”即楚国宰相在此设营驻扎多年,

渔薪河,在天门河上游一段,又称柘江。这里古为湖区,盛产鱼虾和柴草,产品多在此进行交易,形成集市,因具“渔、薪”之利,故称渔薪,沿用至今。

渔薪河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清代,这里就已成为天门西、潜江北物资交流中心。清道光元年为天门县上白湖村上二里渔薪团;民国时期,先后为渔薪区、第八区、第五区。

渔薪地名普查员 聂为荣 1958年渔薪、黄潭两区合并成立火箭人民公社,社址设此。1961年恢复区镇建制为渔薪区驻地。1984年撤社建乡,升格为县辖镇。1987年后一直是渔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近几年来,渔薪镇紧紧围绕“打造天西中心镇”的总体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凝心聚力谋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未来五年,渔薪镇将坚持发展第一、稳定至上、民生优先的思路,提升“四量”,打造“五区”,努力把渔薪建成宜居宜业的区域性中心镇。

渔薪镇委副书记 镇长 徐超雄 提升四量即提升经济总量提升城镇体量,提升产业容量,要提升收入增量,打造五区即努力打造工业集中区,核心商贸区,居住集聚区,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实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民生福祉显著增进,社会文明显著进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开放活力显著增强,政治生态更加清明的目标,各项工作在全市争先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