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

     在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增速加快的良好势头,市场主体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后劲增强,并成为全省经济稳中趋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同时仍存在企业创新意识不足、民营高新企业实力不强、产业结构性短板明显等问题。下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需着力落细、落实各项科技创新政策,加快补足结构性短板,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情况
  (一)增速回升,产业发展稳中趋快。
  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2699.16亿元,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下同)完成增加值2660.4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

 

  从季度运行趋势看,自2013年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6.1%的峰值后,各季增速出现回调,2015年二季度企稳,并呈现出增速逐季回升的态势。详见下图:

      (二)贡献增大,产业驱动作用增强。
  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7.0%,较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达到24.5%。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高新产值超过9300亿元,占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107.93亿元,同比增长18.1%,增速较一季度加快4个百分点;完成产品出口交货值618.45亿元,同比增长23.2%;完成增加值2293.82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个百分点,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结构优化,支柱行业提速明显。
  从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领域运行情况看,支柱行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稳中趋快发展态势。上半年,全省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四大高新领域累计完成增加值1841.42亿元,增速呈现三升一稳。电子信息领域延续了一季度的快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同比增长16.3%,增速快于去年同期10.8个百分点;先进制造领域同比增长15.0%,增速快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医药与医疗器械领域增长20.2%,增速继续加快;新材料领域增长14.5%,保持平稳。上半年,高新服务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66.58亿元,以斗鱼科技、盛天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服务业形成以基础服务为支撑,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双驱动的新业态。
  (四)主体扩大,骨干企业支撑显著。
  从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主体数量看,截止到2017年上半年,全省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4047家,同比增加49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294家,同比增加332家。从企业规模看,骨干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高新制造业中,大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039.2亿元,占比45.3%,对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7%。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到158家,累计完成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占比分别为42.8%、60.0%和54.0%。
  (五)投资加快,产业发展后劲增强。
  从高技术产业投资运行情况看,上半年,全省高技术行业累计完成投资额712.36亿元,同比增长32.8%,增速快于全省投资增速19.8个百分点,呈较快增长势头。高技术产业的主要行业投资呈现快速增长,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336.85亿元,同比增长39.2%;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229.67亿元,同比增长27.5%。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营企业实力不强。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所有制控股类型看,上半年,全省公有制企业(国有控股和集体控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港澳台及外商控股企业的增加值分别占全部高新产业的30.57%、60.34%和9.09%,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超过六成,在三类所有制控股中占比最大。但从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规模看,上半年,全省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港澳台及外商企业的平均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67亿元、0.39亿元和0.92亿元;非公企业(含民营企业)平均增加值规模不到公有制企业的四分之一,仅为港澳台及外商控股企业的42.4%。高新产业中的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虽总量规模较大,但平均规模偏小,实力不强。
  (二)企业创新意识不足。
  近年来,我省企业研发经费支出(R&D)呈现出增速逐年放缓趋势。2016年,全省高新产业统计单位中有25.2%的企业没有研发活动;全省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14.7%。相当一部分的企业仍以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改良活动为主,工艺先进但产品不高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偏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研发经费支出增速的逐年放缓,显示出企业对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还不够,创新意识仍有待提高。
  (三)结构性短板依然明显。
  当前,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仍存在两大结构性短板。一是高新服务业占比仍然偏低。上半年,全省高新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66.58亿元,占比仅为13.78%,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二是高新技术制造业中各领域发展还不均衡。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我省高新制造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四大高新领域为主体的具有湖北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结构,四大领域增加值占比已超过80%;其他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明显不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市场主体数量占比分别仅为5.2%、2.7%、6.8 %,增加值占比分别仅为4%、3%和7.1%。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策落实,充分释放政策势能。
  从政策层面看,我省围绕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所制定旨在促进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正逐步体系化和系列化,政策导向明确、重点突出、涵盖面宽、含金量大,已经为全省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充沛的势能,储备了丰盈的红利。当务之急是如何释放势能和如何兑现红利。要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紧盯《湖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湖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目标,打通政策实施中的难点、淤点、堵点、断点,加快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在各项政策贯彻实施过程中促进全省科技创新环境的全面优化和创新发展活力的全面释放。
  (二)突出优势特色,加快补足结构短板。
  一方面,要充分依托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促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通过抓紧项目建设来紧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要牢牢抓住国家存储器基地落户光谷等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激光、云计算等领域发展再上新台阶;要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依托湖北制造大省的基础,加快智能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跨越发展。另一方面,要在保持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增长的同时,加快补足产业结构短板,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技术领域发展,推动形成产业发展新支柱,打造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
  (三)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壮大市场主体。
  一是要切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我省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走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创新之路。要通过破解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意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最终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湖北速度向湖北质量转变、湖北产品向湖北品牌转变。二是要加快培育高新产业市场主体。要促进高新产业中的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成长,不断提升创新发展的多元化水平;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培育创新发展的“小巨人”;必须加快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激励更多骨干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擎天柱”。三是要推进金融科技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对我省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通过金融科技融合,推动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的加快集聚,增添创新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