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彭黎 熊壮)市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拖市镇彭家沟新村,从最初由5位移民联合注册成立合作社,建起20个蔬菜大棚,到如今合作社吸纳社员25人,流转土地450亩,建成蔬菜大棚200多个。5年多的时间,合作社大胆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为移民创业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在合作社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社员们在正在采摘辣椒。袁万凤告诉我们,2010年,他们一家三口从丹江口搬迁到我市,刚来的时候,对当地的农业种植方式很不习惯。2013年,了解到村里成立的合作社效益不错,就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自己空闲时就在社里打工,收入也很不错。
记者:以前在家里都种的些什么?
袁万凤:种橘子、种玉米、花生、芝麻。
记者:现在是每天在大棚里面摘辣椒是吧?
袁万凤:对
记者:习不习惯?
袁万凤:习惯。
而和袁万凤一样,今年60岁的徐永华,搬迁到我市也有8个年头了,她说,在照顾孙子之余,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她感到很满足。
记者 每天可以摘多少辣椒啊
徐永华:一人摘一百多斤,半天呢
记者:像您摘一百多斤可以拿多少工钱呢
徐永华:二三十块,娃娃们都不在家,有空过来做一下,还可以。
说起市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就不得不提合作社理事长王烽,他可是移民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也是周边响当当的能人。
市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王烽 这也是考虑到移民过来了,搞蔬菜大棚它的投工量比较大,方便他们在附近打一下工。
王烽说,2013年3月,在移民局的支持下,他自己首先建起大棚试种杭椒,当年每个棚纯收入达5000元。看到他赚到了钱,不少移民想要加入合作社。但合作社要发展,还需要资金、技术、销路等各方面支撑,于是在当地移民办的介绍下,王烽与拖市镇当地村民丁毅峰联手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
市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丁毅峰:他有这个想法,想建大棚,然后我们又没有地来建大棚,所以通过镇里面和移民办,介绍合作的这个项目,刚开始只有20多亩地,不到30亩地。
经过5年的发展,合作社社员增加到25人,其中5人为贫困户,流转土地达450亩,建成蔬菜大棚200多个。其中,今年120亩大棚种植的芜湖辣椒,亩产不仅达到5000公斤左右,而且全部被武汉等地订购。
市民丰蔬菜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丁毅峰:目前发武汉白沙洲的量大概在8吨,大概两车货,如果产量更高一点的话,杭州和北京都有发货。下一步还想做一下冷链,向电商和超市这边发展。
如今,合作社年产值达400多万元,纯收入70多万元。谈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王烽说,在合作社带动下,拖市镇有3个移民村的数十位移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钢架蔬菜大棚发展到450个。他希望,依靠种植大棚蔬菜,能够带动更多的移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