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昨天发朋友圈“是风是蝉鸣是夏天呀!”,
没想到众友人纷纷回复“明明立秋了!”
纳尼!?37度的“大捂汗”(大武汉)你跟我说秋!
明明出门2分钟,流汗1小时!叫人如何相信秋天来了......
友人答:“你不知道吗?‘立’字辈的节气一向很!着!急!”
小编上网一查果然真如此:“据天文台测算,8月7日15时40分正式进入立秋。”再翻看一下天气预报,不禁有些小激动!虽然湖北在高温闷热天里进入立秋节气,但风雨雷电即将迅速集结,全省高温普降7℃,周末还有一轮降水待命中。
原来在气象学上,只有连续5天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才算入秋。但在我国范围内,很少有在“立秋”节气就进入秋季的地区,武汉常年平均是在9月下旬才能真正投入秋天的怀抱。
民间有一种“顺秋”的说法,说如果立秋如果下雨的话,秋天会来得顺利,如果不下雨,那么秋天的雨水就会少,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就会增加。看到天气预报全省各地都预报有雨,第一次觉得下雨也没有那么讨厌!也默默祝愿农民伯伯金秋有个好收成!
谈到立秋,就不得不提节气习俗,小编搜罗了这么一些习俗,不妨来看看那你知道几个吧!
立秋习俗你知道么?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饭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首选吃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所谓“以肉贴膘”,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
2、“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流行于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山区。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3、“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同时,立秋这天,也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4、“赶秋”
湘西花垣、凤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赶秋”的传统,这一天也叫“赶秋节”。届时,族人们穿上盛装,欢聚到秋坡上,打秋千、吹芦笙,歌舞欢娱。随后,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丰收的祝福,祈望秋来好收成。
5、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6、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7、悬秤称人
清代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以验过了一个夏天,人消瘦了还是长胖了。特别讲究的老昆山立秋日称体重会挑和立夏时同一时间,寓意完整的夏季,有头有尾。
8、食秋桃
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圆”
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10、“立鳅”
无锡人讲究“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11、吃红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12、吃饺子
在东北立秋一般是吃饺子或者包子,习惯叫“抢秋膘”。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立秋养生这样做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一定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大家在饮食上要多注意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重的食物。
2、调理脾胃
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很热,大家要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要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该选择新鲜汁多,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该食用养阴生津类的,如葡萄、西瓜、梨、香蕉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
3、着重养阴补虚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
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
4、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很容易出现秋燥,常见的症状是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老年人对秋天气候的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一定要重视预防!
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立秋后基本上是以温燥为主,表现为湿热、阴虚,火旺,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宝宝们可要防范“情绪中暑”哦!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不要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要想办法尽量排解,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5、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的时候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容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千万不可大意!
6、需防“空调病”
立秋后,天气依然很热,空调基本都还开着,但大家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吐泻、感冒、腰肩疼痛等。
所以,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立秋饮食有讲究
1、多吃酸性食物
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等,可收敛肺气。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如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2、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秋燥时节,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材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3、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的作用。
4、暂时不要吃太多的高蛋白食品,如肉类
经过一个夏天炎热的天气,立秋之后,很多“苦夏”或在夏天里食欲比较差的人食欲逐渐好转。不过此时人的肠胃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以后,再多增加肉食。
立秋后宜做3项运动
古人认为“秋天宜收不宜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畅,这样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增进人们身体健康。
与此同时,凉爽舒怡的天气正是锻炼身体的黄金季节。俗话说:食补不如锻炼,运动永远是健康的不二法则。
1、跑步
跑步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和脑细胞的氧供应,减轻脑动脉硬化,使大脑能正常工作。
2、爬山
立秋后早晚温差大,空气温度随着山坡高度的上升而递减,这时爬山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另外,爬山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效果更佳。
3、羽毛球
相比室外运动,这种室内运动让人感觉舒适,它的运动效果也不错。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场正规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强度要比一场足球赛还要大。建议运动前准备活动,以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