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燕归巢 集聚新动能——湖北天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观察

在刚刚结束的华创会上,“内陆第一侨乡”天门收获颇丰,投资额12亿元湖北芯创半导体产业园项目签约落户。乘势追击的天门在首届华侨大会继续发力,51个项目集中签约,总额近300亿元。

经历了2016年洪灾的重创,湖北天门不等不靠,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集聚发展新动力。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在这片投资热土上展开画卷。

擦亮“侨乡”品牌 唱好“侨乡”大戏

“从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们就强烈感受到美景、亲情扑面而来。湖北、天门的发展令人鼓舞,我们为之兴奋、为之振奋、为之倍感光荣与自豪!”侨居马来西亚的麒麟(国际)投资项目及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麒麟说。

天门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旅居国外的天门籍华侨、华人达28万多,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

“敢为人先、敢闯天下”的天门人闯出了一番天地。如今故土召唤他们投资桑梓,回报故里。

7月9日到11日,天门隆重举办首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恳谈会,敞开怀抱,欢迎海外游子。

天门市委书记吴锦说,长期以来,广大天门籍在外华侨华人心系家乡、情连桑梓,无论是在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关注民生爱心捐助上,还是在宣传家乡、投资创业上,华侨华人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和支持,彰显了天门侨人的大德大爱。此次天门举办首届“华创会”,旨在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促发展。

天门南洋食品加工园、加拿大华人企业家协会嘉禾学校、福邦食品华中区制造中心、阳极氧化铝生产、俊麒无纺布生产项目、美籍华人杨刚博士投资的RFID智能标签产业化项目……在7月10日上午举行的项目签约仪式上,华人华侨们踊跃支持故乡发展。

来自马来西亚的胡志国是马中总商会会员,他说,天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很大发展空间,以后要多加强沟通,开展交流合作。

中华文经农创发展交流协会副理事长蔡用璋说,天门是一个水乡园林城市,生态环境很好,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且针对工业企业落户、建设、投产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回去后将大力推介天门,加强台湾与天门两地的交流合作,互惠共赢。

天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徐荣(右)与印度尼西亚棉兰市代表宋达胜签订经济合作城市意向书。

紧盯新兴产业 推动转型升级

以申安、通威、追日、天明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宇电、诺邦、九邦为代表的锂电池产业;以优力维特电梯、大象汽车、科创电子为代表的机电产业;以旺泰、四维科技、稳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芳笛、润驰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

天门在招商引资中,紧盯新兴产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天门市委、市政府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改变过去招商局单部门招商为全市各部门多头出击,该市26个乡镇园区和50个市直部门“全员上阵”。

天门组建了六大产业招商分局,实行市领导挂帅包保,坚持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就业广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七度”标准,突出精准招商、产业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高成长性企业和项目。

在服务项目建设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全面实行“三集中三到位”,提高审批效率,着力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瓶颈问题。

此外,天门市还出台相关政策,从支持产业发展、鼓励创业创新、强化金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发展绿色农业 着力藏富于民

行走在天门黄潭镇,沃野千里的树莓园,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由加拿大籍归国华侨黄远超投资过亿打造的树莓农场,不仅打响了有机生态的名片,更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坚持绿色有机,对接高端商超。”黄远超说,“我们还开发了树莓茶叶和劲牌树莓酒,进行深加工,发掘更大的附加值。”

转变思维,创新思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好水、好空气、富硒农产品”来发展生态农业、养生农业、有机农业。富硒稻、富硒蔬菜、富硒稻虾共生……一个个创新之举,天门人点“绿”成金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天门探索五个“+”的特色模式:规模+特色;富硒+品牌;设施+工厂;休闲+采摘;互联网+营销,天门把生态农业、养生农业做得风生水起。花椰菜、黄花菜、松花菜、萝卜、慈姑、稻鳅系列产品……源源不断,活力迸发。

养生农业、生态农业渐成天门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休闲养生,成为天门乡村新景。

与之配套的物流电商业蓬勃发展,让养生农业产品远销———春卖小土豆、夏卖黄花梨、黄花菜、秋卖红薯和芋头、冬卖荸荠……在领尚农业、在四海生态科技、在天门供销华西农商城……一群群电商创客通过互联网,将天门养生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目前,天门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率达到3.1∶1,远超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跻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招商引资项目集体签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