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 古代没有谢师宴

女德、谢师宴、成人礼……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传统的价值、礼仪重新出现在社会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能得到人们认可,甚至有些还受到了普遍的批评,此前在大学里讲女德的教师就是一例。

同时,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校园内外出现的谢师宴、复古的成人礼也广受批评,北京晨报采访了著名文化学者龚鹏程,他说,“古代的教育机制不同,并没有什么谢师宴,同样的,古代的女德,也只是皇宫和高第门阀中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讲。”

古代讲的女德,只是少数人

女德讲师的一番演讲,把传统文化推上了风口浪尖,许多人质疑,究竟是传统复兴,还是沉渣泛起?在龚鹏程看来,这其实是对传统不了解的结果。

龚鹏程说:“当代人脑海中想象的古代女性,往往都是幽闭、压抑的形象,但事实恰恰相反,真正的古代女性生活,比很多现代人想象的更加自由。《诗经》开篇就歌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礼》甚至设了个官叫媒氏,推动此事:每到仲春之月,还举办公开的相亲大会,令男女相会,不办的还会惩罚,这就是现在仍广泛流行于各地的三月三上巳活动。古代的女性,可以出来游玩、嬉戏、做生意等。”

但留存至今的女德典籍并非伪书,那些典籍中的规则,也确实存在于传统社会中。龚鹏程说:“女德的最初发源,是在皇宫里,写《女诫》的班昭,就是在皇宫里推行礼法,后来一些高第门阀、大家族也奉行这一套女德,要求其女性谨守礼法门风,但这不是因为世家大族女子愿意被道德礼法束缚,乃是因为守礼愈谨,头脸愈不易被人窥见,愈能在婚姻市场上博得高价钱,身价会愈高、聘娶的对象会愈好,利益使然。” 

传统的教育中,没有谢师宴

有人试图宣扬传统的女德,也有人借着传统的师德做文章,随着毕业季的到来,五花八门的谢师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批评者认为,“谢师宴”这个看似古典的词汇,背后早已经变了味道。

在龚鹏程看来,并不是“谢师宴”变了味道,因为它原本就不是传统。他说:“古代没有谢师宴,因为古代和今天的教育机制不一样。以前的教育大致分为两种,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办的,学生在官学读书,不但不交钱,政府还给学生钱,因此也就不存在要给老师送礼、谢师的问题。私学复杂一点儿,有些是家学,一辈辈传承,当然没有谢师的礼仪。有些则是私塾教育,没钱的把孩子送到老师开办的私塾,有钱的把老师请到家里,不管哪一种,老师都只教很少的学生,家长岁时节庆,可能会送一些东西给老师,所以也不存在谢师宴的问题。”

谢师宴,其实是现代才出现的,看似尊师重道,其实早就师道不存。对此,龚鹏程说:“师道尊严,不是谢师宴能体现出来的,而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在古代,大家族会聘请专门的老师教育自家弟子,虽说是聘请,但和现在的聘请不一样,老师不是员工,而是客人,所以叫西席。这种传统近代尚有,大学聘请老师,校长要一一送去聘书,以示尊重。现在不一样,老师都叫教员了。” 

年轻人爱古风,多是为好玩

人们对“谢师宴”一面倒的批评,对毕业季的另外一种现象“成人礼”则是毁誉参半。不论是中学还是大学,举办“成人礼”已蔚然成风,有人赞同,也有人批评,尤其对一些复古的成人礼,批评更多。

龚鹏程认为,其实可以更宽容一点儿,他说:“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比如说汉服风,主要在年轻人中流行。而穿汉服,就一定要有一些古代的礼仪活动相配合,所以就会有一些特定的活动,比如在端午、中秋等举行一些传统仪式,毕业季里的成人礼也是。”

穿汉服、行古礼,看似古典,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所谓汉服,其实不伦不类,所行古礼,也常常荒腔走板,在龚鹏程看来,这些其实都不算大问题。他说:“其实年轻人设计、参与这样的活动,好玩的成分很大。至于说礼仪不标准之类,也不算大问题,恢复传统的风气刚刚出现不久,也没有权威的机构去系统地整理古典风俗礼仪,不准确很正常。我觉得,真正需要重视的,是观念的转变,很多批评的人,仍旧用腐朽、礼教等观念,来看这些传统的风俗礼仪,我觉得这样的观念才是真正需要打破的。应该有一种更加理性的、更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传统。”

龚鹏程  江西吉安人,1956年生于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等职。2004年退休之后,长期在大陆讲学,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