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辛教授:《道、礼与和谐》 ——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

张辛,字此夫,1955年生,河北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学者、书画鉴定家。主要从事商周考古、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文物、中国书画和国学的研究和教学。

张辛教授从人类起源到远古时代,步步为营的推演了人类是由神主宰——经由物质主宰(唯物)——到由自己(心灵)主宰——到(形而上学)道——(孔子思想)中庸之道——礼乐文明。他认为,“中庸文化”核心是礼乐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

心是人类自己的主宰者,只有自己主宰自己才是最大的理性,才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这是孔子所开辟的人类社会“神”、“物”二路之外的第三条,也是最中正的路向,是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唯心的世界,而是神、物、心三位一体,以心为主宰的世界。这就是孔子的智慧--国学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要义。

道——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从象形文字来看,就是沟通权衡于天地之间,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庸——按合适的方式做事,这样就能形成常态,否则就是反常。 中庸之道——叩其两端、取其中。调控人的行为在合适的范围内,并成为常态,类似于“神”的力量。其中规定了有五常不能变,父子、君臣、夫妻、朋友、天地关系不能改变,否则就乱伦了。中国——最合适的国家、“心”的生活方式;最合适的生产方式——农业。

中庸的程序:序与和,就是各行其位、各行其份。做好自己、不要去盯别人,要克己、为己。

序:是秩序,是过程。和:和谐,是结果。

中庸之道的规则——礼乐

礼:象形文字中就是要鼓励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人道之极。

乐:是感情——艺术。

礼——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和表征,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外在准则,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支柱 。“礼”字本身即包涵“礼”和“乐”两层含义。

礼乐乃人生大艺术 1、礼乐是中国古典社会两大支柱,不可偏废。“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礼乐的功能与宗教的功能相类:一是涵养理性,安顿人生;二是以人伦组织社会,维持社会秩序。 2、礼乐生活即心的生活,乃“以天赋本能的和谐为基础的生活”,即“顺着自然而生活”;有序的生活,即乐天知命的艺术生活,既不听命于神,也不受制于物,而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以自己的心主宰自己。不是到彼岸世界寻找解脱,而是在此岸世界学做圣贤;不是一味追求物质的最大满足,而是尽可能寻求心灵的愉悦;或曰不是因有所得而满足,而是即使无所得亦愉悦。使人超然物我而安和自得,而不是分别物我而唯物是取,唯利是从。

和——“天”之基本形态,社会的理想状态,万物化生的媒介和根据。“和”的基本精神和意义 1、“天地之气莫大于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喜怒哀乐所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和乃各个体间保持自质之和。“物一无文,声一无听,味一无果”。  3、“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一”即混沌、宇宙;“二”即阴阳或天地;“三”即阴阳之间加和太极。4、“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和心则行适”,诚于内而和于外。

总述:中国文化之要义或曰国学的基本精神只是“道”、“礼”、“和”三字。顺天性而行即为道,各行其道即为礼,各得其所即为和,而最终可以归之为一个字——“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绵五千年就在于“道”。 ——中国文化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观念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当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就是弘扬中庸精神。 ——所谓“国学”的核心构成即五经。五经即中国文化之道、之根基所在,中国文化的所有产品无不是由此而生。 ——对于我国而言,二十世纪是救国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才是强国的世纪。“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只有物质文明的发达不是真正的强,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达才称得上强。

张辛教授的《道、礼与和谐》一课,通俗、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解了抽象的古代哲学理论。又学到了学习一种方法而且从源头了解中国的文化,让在座的大家找到人的精神真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寻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