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对芬兰进行的国事访问已于今天开启,这是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北欧。
点击视频一分钟了解芬兰↓↓↓
关于芬兰,“圣诞老人的故乡”“愤怒的小鸟”等文化标签已为世人所熟知。可你知道吗?芬兰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堪称世界领先,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芬兰几乎垄断了历年测试的头把交椅。
去年,美国中康涅狄格州立大学主持的研究也表明,芬兰人民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人民。该评估排名并不仅仅以识字率一项衡量,而是基于国民“读写习惯和支持性资源”,将图书馆的数量、报纸发行量、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阅读水平测试和电脑普及率一并包括在评定标准之内,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可谓是基础性的。
芬兰的儿童年满7周岁后就要开始接受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总共需要9年。国家规定,每学年学生在校学习的天数为190天,新学年从每年的8月中旬开始,直至来年5月底结束。
对于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每一天,时间最长不能超过5节课,而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以及初中生的在校学习时间略长,每天最多可上7节课,每节课45分钟。也就是说,芬兰政府对其少年儿童每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有详细规定,任何教学内容上的增删首先必须从学生的课时分配开始。
图为芬兰小学生正在进行课堂讨论
从2016年新学年开始,芬兰的中小学课程总共开设222门,内容涉及芬兰语和芬兰文学、瑞典语和瑞典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健康、音乐、艺术、外语、家政、环境学、社会学、公民教育、手工制作、宗教和伦理等各个领域,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每门课程的最短授课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学、公民教育、历史、音乐、艺术和外语等人文学科上的教学力度,相应减少了宗教和伦理方面的授课课时。
另外,在教学上也更加强调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人际交往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芬兰政府希望,新的改革措施能够有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未来能够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并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铺平道路。
按照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新规定,自2016年起,芬兰中小学的教学课程将更加强调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互动,鼓励突破课程间的学科界限,倡导开展跨学科学习,积极实施基于特定主题的“现象教学”。
目前,首都赫尔辛基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所有学校每学年都要设定两个专门的时间段,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主题教学和学习项目。就所选“现象教学”的主题而言,每所学校、每个学年以及每个班级都可能有所不同,具体内容则由校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决定。
对于已经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中学生来说,这些“现象”有可能是“全球气候变化”“欧洲难民潮”“社会人口老龄化”和“高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而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这些跨学科的主题可以是“自然界里的水”“地球与太阳”和“空气与火”等。
例如,有的小学进行有关欧盟的主题教学,教室的显示板上就会展示欧盟国家的地图和英文名称,教师会要求学生将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结合起来一起学习,这就打破了英语、历史、地理和环境学的课程学习界限,使多门学科知识融于一体。
芬兰教育委员会相信,在中小学推广主题教学可以改变传统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彼此相对孤立的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习内容上的相互联系,能够促进学生将不同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形成更有价值的知识体系,进而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获得实际应用。
为了确保新课程纲要中设定的目标可以达成,芬兰教育委员会还鼓励学校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并要求教师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开拓思路,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学到的课程内容。
新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的实施还涉及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赋予者和问题答案的提供者,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地听课,消极接纳课堂上的内容,学校将成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共同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将是设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其感觉到自己被接纳、尊重和信任,使学生们更加愿意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防止发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芬兰注重实践教育,图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手工制作
在芬兰,通常情况下,小学教师至少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更加侧重教学上的技巧,负责教授1到6年级的所有科目,只有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具体科目的教学才由获得各自领域硕士学位并取得教育学高级资格证书的教师负责。
芬兰的中小学教师大都熟悉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发展,同时又具备了专业的教学素养。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表示,新的课程纲要对总体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有既定标准和要求,教师需要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他们自己希望设定的目标,当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相关讨论中之后,其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大增强。
如今,芬兰的信息技术十分发达,到处建有免费的无线网络,中小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本,来自网络和实际生活的大量信息正在不断丰富着其知识结构。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的变化,新的核心课程纲要才特意强调师生互动和教学方法多样化。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认为,教学活动不应再仅仅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教学实践可以适当改变,学生们也不必始终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而是有权选择在哪里学习和怎样学习。目前,芬兰新建的学校有的已经取消了走廊,建成了开放式教室,以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改革后,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更大了,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期末成绩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并将评估纳入学校的成绩评定体系。芬兰政府相信,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养成其终身学习的习惯。
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其教育体系非常注重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估而非统一的考试。芬兰的中小学很少举行统一测验,由于小学同一个班的所有课程通常都是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师非常熟悉每一个学生,并能通过不断地鼓励为其提供所需的情感支持,师生关系常常温暖友好,轻松自然,确保了课堂气氛的和谐和活跃。
图为芬兰小学课堂
小学生只有到了5年级时,学校才会开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分,评分的目的也是为了鼓励而不是惩罚。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公平完整的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芬兰学习能力最强和最弱的学生之间、男女学生之间、不同学校以及不同宗教之间的学生其成绩上的差异是最小的。
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对小学6年级学生和初中3年级学生的最后成绩评估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更好地利用评估来指导和鼓励学生,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要突出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课程要求上的差距。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其学习上的长处,指出其今后的努力方向。
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组负责人安内莉·劳蒂埃宁表示,新的核心课程纲要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估成为可持续性的、引导式的和支持性的。评分不再仅仅依据考试测验的结果,考试只是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核心。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项目或口头陈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即使考试通不过,还可以重来,从失败的过程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芬兰的基础教育拥有三个关键环节,教育与文化部下属的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的核心课程纲要,阐述国家指导性原则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地方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自主决定教学方式和内容,中小学的校方和教师可自行决定课程表,并将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价值观融入其中。
芬兰这种学校系统的好处是,无论学生的社会或经济背景如何,学校都有能力保证他们拥有相同的学习机会,学校教育的侧重点不是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而是更注重提供个性化支持,为具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辅助和指导。
实际上,芬兰许多城市的中小学大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教学方法、时间分配、课程安排和成绩评估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另外还建有更侧重音乐、艺术或体育的特色学校。多样化的校园为满足芬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例如,位于埃斯堡的桑拿拉赫蒂学校就非常重视彼此合作的学习方式,其教室与教室之间采用了玻璃幕墙,目的是方便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在那些用于开展集体研讨的教室里还安装了玻璃门,并向隔壁的学习小组敞开,随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赫尔辛基的斯通伯格学校是一所包含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学校,学校的文化特色是边做边学,除了建有普通的教室外,学校内配备了杂志编辑、手工制作、音乐、戏剧、科学和环境教育工作室。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完成日常杂务来增强学习动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参与校内的各类杂务,学生们组成小组轮流养护植物、参与图书馆的图书整理、收集和回收废纸、打扫校园和鱼缸,而校内的清洁工、厨师、门卫、学校秘书和服务人员则负责指导孩子们做这些杂务,每个人都有教育孩子们的责任。
芬兰教育界期待,新的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纲要实施后,学生们建立在其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愿望上的七种能力能够获得显著提高,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七种能力包括:
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文化互动和表达的能力、
日常生活自理和照顾他人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工作和创业的能力、
参与创建可持续未来的能力
这些良好的愿望能否实现,芬兰民众都在热切地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