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织网 网上卖网 天门彭市一张渔网织出亿元产业

22日中午,天门市彭市镇中刘村,68岁的杜望娇坐在檐下,接头子、上网片、缝中线……飞梭走线中,一张渔网很快就被加工成一条地笼。

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家门口织网,杜婆婆老两口凭着这份老手艺接活,一年收入1万多元。

在彭市镇,2万名老少妇孺靠一手渔网编织绝活,织出了一个亿元产业。

小渔网织出大名堂

网布、网线、网坠……走进彭市的街巷村落,“网”无处不在。

蓝瓦白墙的渔网加工厂,不时可见。车间里,机器轰鸣,拉丝线、绕线圈、织网片……一道道工序让人眼花缭乱,却又有条不紊。

房前屋后,男女老少,三三两两,有说有笑,熟练而悠闲地穿网须、缠镏子、编渔网。“织渔网、卖渔网,全镇三分之一的人吃渔网饭。”镇党委书记陈志伟说,从手工编织到机械作业,从分散经营到规模生产,从家庭副业到创业带动就业,渔网产业已成该镇支柱产业。

汉江边的彭市镇,自古多渔民,织渔网的手艺代代相传。上世纪90年代,彭市开始引进渔网织机。网片由企业机械化生产,而装挂浮子、脚子、穿边等工序则交由千家万户手工完成。“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企业与家庭协作的生产模式,让渔网业队伍迅速壮大,彭市渔网逐步叫响全国。

经过多年发展,彭市已成为湖北最大的渔网生产和加工基地,形成了17家生产企业、200多家经销大户、2万多人从事渔网装扎的产供销“一条龙”格局。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俄罗斯、越南、东南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5亿元。

把渔网搬上互联网

时近中午,30岁的左武林才起床,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这样的生活,从他回乡开网店的那天就已开始。

左武林是中刘村3组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打工。2015年9月,他回乡开起了网店,在淘宝上卖渔网。

渔网是哥哥左圣武的渔网加工厂生产的。2013年,在湖南打工的左圣武率先回家办厂,如今兄弟俩“前店后厂”携手掘金。

左武林每年坐在家里卖渔网,就可赚10多万元。然而,作为全镇第一个网上卖网的试水者,他起步并不顺利。苦守两个月,才等来第一单生意。下单者来自福建,一张捕螃蟹的网卖了260元,利润30元,这让左武林印象深刻。

如今,左武林的网店生意火爆,单月最高卖出4万多元,一年销售额30多万元,且30%的利润率远超传统销售模式。

左武林的成功,引来不少跟风者。

52岁的钟先仿是渔网经纪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彭市人,钟先仿一辈子都在织网、卖网中打转。

去年,钟先仿在手机微信上做起了微商生意,朋友圈里联系订单,微信转账发货收款。他销售的每张渔网上,都附带了二维码,只要用微信扫一扫,就能联系他预订。

去年,钟先仿的渔网销售额过百万,其中,通过手机销售占比超过30%。尝到网上卖网的甜头,钟先仿计划今年在淘宝上开网店。

近两年来,彭市渔网产业搭上了网络快车。“线下培养客户,线上拓展营销。”镇党委副书记王永祥介绍,目前,该镇已有6家渔网网店,年网上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期盼携手织大“网”

从业人数:湖北彭市,2.2万人;安徽槐林,2.4万人。

生产企业:湖北彭市,17家;安徽槐林,500多家。

产业产值:湖北彭市,1.5亿元;安徽槐林,51.01亿元。

一份最新的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彭市渔网“醒得早、起得迟”。

同彭市一样,位于安徽省巢湖市的槐林镇也有着悠久的渔网编织传统。上世纪90年代之前,彭市渔网还远超槐林。

然而,此后彭市逐步被对手甩开。

是产品质量不行吗?60岁的钟茂才并不服输。

钟茂才,彭市最大渔网生产企业——湖北鑫渔网具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是彭市渔网产业第一人:第一个创办渔网企业、第一个引进织网机、第一个引进拉丝机……

在钟茂才看来,自己的“江宏”渔网质量并不比槐林渔网差。以渔网核心竞争指标“丝线拉力”为例,国内丝线最大拉力强度为28牛,“江宏”达到27牛,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可排进前三位。“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是彭市渔网难以做大做强的关键。”王永祥认为,缺乏长远大局观念和产业发展规划,严重削弱了彭市渔网的市场竞争力。钟茂才说,彭市只有自己一家企业生产网线,上下产业链几乎一片空白。当地企业都是到外地买丝,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

融资难是另一难题。钟茂才介绍,渔网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一台织网机需20万元,彭市大部分渔网加工厂受资金限制,一般只有两三台织网机。而在槐林镇,一个村就有织网机上千台。“在槐林,企业购织网机可获政府补贴,且设备可以抵押贷款。”钟茂才认为,彭市渔网要做大做强,槐林经验值得借鉴。(严运涛、付磊磊、董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