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无止境,服务不止步。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补短板,强主体,添动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让调控更加有效,让运行更加顺畅。
战略上久久为功,战术上步步为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之“手”该如何发力?
强基提质,把水浇到根上
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天门市石家河镇2万亩机耕后的农田一望无垠,华丰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一脸舒展:再也不用为春耕发愁了。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短板。去年开始,我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47个粮食主产县市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全省整合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资金约70亿元,真金白银助力,今年将再添339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将建成3570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粮田变良田,“整”出高效益。吴华平前后对比估算: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快马加鞭,被誉为湖北“一号工程”的鄂北岗地水资源配置工程,预计明年建成通水,近500万人受惠。去年特大暴雨袭击,河堤、护岸、塘堰等水利设施受损严重,同时暴露出外排能力不足短板。我省概算总投资近1000亿元,实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田、水、路等设施全面配套升级,才能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省委农工部副主任陈宽宏说。
贴心服务,破解“成长的烦恼”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千百年来,陶渊明的诗不断撩动着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中的农村,大量青壮年外流,不少耕地走向荒芜。
谁来种田?人们关注着、焦虑着。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他们“成长的烦恼”,迫在眉睫。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青年农场主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等工程,计划培育4.5万名乡村工匠式人才。
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让“愿意种地的”大户获得更多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为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人行武汉分行与省农业厅联合推行“新型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分类开展“一对一”金融服务。
大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领军作用。如何服务经营主体,促进特色产业壮大?监利经验值得借鉴。
该县从2014年秋起,连年出台文件,对开发稻田养虾基地5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予以奖励。2016年共发放奖补资金500万元。各乡镇在县政府扶持政策基础上也出台了奖励政策。
监利还筹措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种养主产区水源环境与生产设施。
在政府推动下,监利小龙虾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大亮点。2014年,监利稻虾连作面积仅6万亩,去年增至38万亩,小龙虾总产10万吨,居全省第一。
制度创新,找准“痛点”齐发力
去年10月,一条“京山县城畈村现场分红460万元”的微信红遍朋友圈。
作为全国29个试点县之一,京山启动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资产变资本,村民成股东,人人享有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及有偿退出等权利。
省经管局局长张清林说,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也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制度创新,唤醒土地、房屋、山林等“沉睡”资源,激活农业农村内部发展动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
城乡发展不协调,症结在于农村要素缺乏自由流动。
找准了“痛点”,改革便有了方向。
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在全国率先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打开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闸门。示范带动,全省有54个县市搭建起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共计办理交易3.2万宗、交易额48亿元。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还权赋能,促进农村产权平等交换,农民手上的“红本本”被赋予了租赁、拍卖、抵押等权能。钟祥市胡集镇农场主李逢苹,以流转土地的经营权作抵押,从农行贷款10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
由“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湖北农村改革正趟入深水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扩大试点范围;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从一个县市扩大到10个县市;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业务,选择钟祥、宜城、大冶等12个县市先行;推广连片耕种沙洋经验,逐步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