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提升农业供给侧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省加大了对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投入,但由于各地历史欠账太多,地方配套资金跟不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小型泵站、涵闸等“最后一公里”水利设施仍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今年天门遭受特大洪灾,水利基础设施水毁严重,更加突出反映了我市骨干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短板。在2017年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上,以灾后重建为重点,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上多向水利基础设施灾后重建项目倾斜,补齐水利建设短板。

二是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根据省“十三五”规划,我市“十三五”期间要完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16年要完成4.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投资额度达1.14亿元,这对天门而言,是一次农业发展大机遇。今年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供给侧改革,棉花面积已大部分调整为粮食,旱田改水田后,农业灌溉条件差, 市政府从政策层面和项目资金整合上给与倾斜,加快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保增产增收。

三是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农产品加工等二产业发展上大力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开展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 ”工程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烘干仓储、冷涟物流、互联网+,拉长加粗产业链条。特别是在富硒产业发展上争取省政府将天门纳入全省发展示范基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三产业发展上着重发展休闲观光、特色旅游、采摘体验等项目,开发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功能拓展型农业,更好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四是强化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其中天门华丰、天海龙等专业合作社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在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结上,仅停留在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层面,带动农民增收的方式还不多,带动力很强的的合作社很少,市政府今年出台支持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土地流转、金融支农和项目资金安排方面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予以支持,调动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再生产积极性,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辐射带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