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区,一块正在蓬勃生长的麦地犹如一颗绿色的明珠,镶嵌在2.5万亩高标准农田上。田间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观树犹如卫士一样守护着这个“田野花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们村民盼望已久的事。田间便道修好了,田整好了,我们的生活方便了,生产条件改善了,环境变好了,感谢党和政府!”该镇农民黄海如高兴地说。
这是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缩影。
我市国土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51万亩,基本农田面积200.47万亩。2016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32.8万亩、完工19.6万亩,成功打造6类现代农业产业示范样板。创新探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模式——华丰模式,受到国家部委、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目前,我市以“高标准农田+新型经营主体+配套产业”项目组合一体化为方向,规划建库项目12个,建设规模达32万亩,重点发展稻鳅共作、富硒粮食、蔬菜产业、生态休闲产业等现代农业产业,打造90万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稻鳅共作综合种养基地10万亩、富硒有机稻米基地50万亩。
坚持规划先行
高标准编制规划与方案
按照“全国统一、全省领先、全市样板”的总目标,天门市聘请湖北经济学院专家进行顶层设计。组织专班,安排技术人员历时两个多月,先后八次深入田间现场勘察,高标准完成了“十三五”规划,规划新建了6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15万亩示范基地、10万亩稻鳅共作综合种养基地、50万亩富硒有机稻米基地。
切实整合资金
充分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大资金如何做好大项目?怎样避免资金分散、项目分散的问题,天门市动真格、下大力,以前所未有的气概和力度推进项目资金整合。
按照“依法依规、规范运作、统筹规划、联动整合、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将国家和省直相关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捆绑使用。共整合包括农业、国土、水利、财政发改等8个相关部门和市级配套项目资金1.6亿元,重点建设4.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在整合财政项目资金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引入社会投资5.5亿元,加上项目资金和其他方面的资金,全市整合各类资金7.7亿元,完成了16个项目续建和煞尾,整合8.1亿元开展了17个在建项目和新开工项目建设。华丰合作社整合国家现代农业稻田综合养殖等类项目资金500万元,建成1.2万亩稻鳅共作基地,每亩可增收3000元;整合畜牧、能源资金260万元,建成畜禽粪便收集池、沼气站各2座,年产沼气11万立方米,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立足民生改善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法人徐顶奇说:“此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请当地劳动力200多人,人平年增收近2万元。现在项目建成后,为当地群众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节约了生产成本,亩平可增收200元。”
只有立足于改善民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小组。建立了每周工作例会制、每月工作汇报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每个项目都成立项目指挥部、监理部,从根本上解决施工过程中协调难、阻力大的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树立生态理念
推行生态建设与维护
近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形成了“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景观,但致使部分土壤有机质和田间生物链遭到破坏,遵循自然法则,推行生态建设与维护刻不容缓。为此,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天门市立足长远,按照生态建设的有关要求,积极推行10万亩生态建设与整治工程,加快天门现代农业、高效农业、板块农业发展。
市国土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刘昀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我们树立生态理念,优化施工工艺,着意自然生态维护与整治,打造田野花园、垄上公园,建设美丽田园风光,美丽乡村风景,促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
探索建设模式
全面推进重点项目进程
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建设成本?天门市大胆探索和创新,总结推广了招投标模式、以奖代补模式、农民自建模式、社会投资模式等四种整合资金、连片建设模式,以全方位创新推动了高标准建设。
完善招标投标模式。以鑫天公司为主体,实施张港镇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张港镇22个村,严格按招投标模式推进。项目完工后,带动张港花椰菜产业发展到30多个村、种植农户达1.3万户,亩平增收近4000元。
创新以奖代补模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对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实施以奖代补建设模式。村民对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村委会是项目的重要责任主体,村理事会是建设主体。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投资财务等向村民公开,项目明细支出在村内公示。2016年,全市共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4371.8万元,疏挖沟渠1369.6千米,完成土方547.0万方,维修改造泵站36座,维修加固涵闸16处,维修生产桥12座。
引入农民自建模式。石家河镇2.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推行由华丰合作社为业主、对合作社流转土地自主建设模式,实现了“建、用、管”一体化,缩短了建设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减少了矛盾纠纷。目前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5万亩,建成了稻鳅共生示范基地、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2座工厂化的大型育秧房和86个中型大棚、占地面积60亩的粮食烘储中心、土地流转中心和农产品展示区。
推行社会投资模式。麻洋、多祥生态型“垄上公园”项目,吸引天海龙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投资2.78亿元,建成万亩育秧工厂、万亩小麦高产示范园、3000亩稻鳅共作基地。岳口“四化同步”示范项目,吸引鹏兴休闲娱乐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500万元,成功打造了朱湾生态农业示范区。黄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吸引三军菊花种植合作社投资900万元,开展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马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吸引社会投资6800万元,建成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天湖度假村。
创新管理体制
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为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天门市在项目管理上严格推行项目法人制、公示公告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在项目监管上实行监理月报制、施工单位季报制;推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强化施工单位责任意识;在材料管理上,实行“准入制度”;在质量监督上,建立联合监管体系,除要求监理机构认真履行职责、业主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外,广泛吸纳当地群众、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参与实施管理的全过程,构建镇、村、组干部群众全程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天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块块平展的田野,辽阔无垠;一条条田间道路,纵横交织;一道道硬化沟渠,错落有致;一排排景观树,掩映明亮的新居。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达到了道路通畅、田块规整、排灌自如、林网秀美、环境优良、人居和谐的规划目标,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望过去,我们激情澎湃;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借全省高标准农田现场会议的东风,天门市将进一步坚持契合需求、惠及民生的原则,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天门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