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通常2月4日是立春的正日子,但是今年的立春却是2月3日。
天文专家表示,3日立春很罕见,上一次发生在1897年,距今120年,而再下一次则发生在2021年。
据了解,24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个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天,因此每个节气在公历年中的时间段平均约为15.25天,其起始日期大体上也是固定的。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并不均匀,而且历年的长度也不同,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因此节气的具体时间就会有微小的变化。
对于同一个节气,每年都要比前一年滞后6小时或5小时,遇到闰年则要在此基础上提前24小时。这样,在日期上的反映是,同一个节气在平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滞后1天;在闰年与前一年保持不变或提前1天。这样一来,同一个节气的起始点就有3个不同的公历日期。以立春为例,就有2月3日、2月4日和2月5日这三种情况。
史志成表示,1900年——2000年这一百年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4日和2月5日这两天,没有2月3日,而本世纪100年的统计显示,立春只有2月3日和2月4日这两天,没有2月5日。
“按照天文年历显示,4日立春最常见。3日或5日立春尽管比较罕见,但也是正常历法现象,公众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史志成强调说。
“喝春酒,吃春饼,打春牛。”2月3日迎来立春。天文专家介绍,农历鸡年里包含有两个“立春日”。
这是为什么呢?天文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要协调农历年和阳历年之间的时间,每隔两三年就会在农历年中安排一个闰月。农历丁酉年(鸡年)中恰好被安排了一个闰六月,这使得这个农历年的时间比较长,从今年1月28日开始,直到2018年的2月15日结束。因而农历鸡年就包含了两个立春日,即鸡年的正月初七立春(2017年2月3日)和同年腊月十九再次立春(2018年2月4日)。
民间有人认为,春代表桃花,两次立春意味“第二春”或“梅开二度”,如果在这样的年份结婚,婚姻会不稳定,很可能会离婚,一辈子要结两次婚。因此,“双春年”不宜嫁娶。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表示,一个农历年中有两个立春日的现象也被称为“一年两头春”,相对于“一年两头春”,还有“无春年”(没有立春之日)和“单春年”(只有一个立春之日)。“这三种情况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不可能影响到婚姻的幸福和长久。因此,公众千万不要迷信‘不宜嫁娶’这种荒唐说法。”
因为今年1月28日是春节,2月3日立春,因此,“春节里出生的孩子是鸡宝宝吗?”成了坊间、网上、微信里热议的话题。
对此,赵之珩明确表示,春节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当然也是农历生肖年的开始,自然应从正月初一算起。具体到农历鸡年,在2017年1月28日至2018年2月15日之间出生的小孩都属鸡。
立春养生
立春是新年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养生的绝佳时期。年节过后,人们要慢慢从假期的作息饮食习惯中纠正过来。同时,也进入了季节交替的时段。“立春”是阳气初生之意,表示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春季开始,也是人们一年中养生的好时机。那么立春如何养生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立春后如何养肝护阳气。
乐观开朗——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注意保护阳气。因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在春季养生上主要是护肝。中医认为肝主情致,因此护肝要从心情着手,养肝的关键就是要保持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情绪不宜过于激动、兴奋,要保持愉悦、平和,这有利于疏肝理气。
少酸多甜
防止肝气过旺。立春后的一段时间,饮食方面要尤为注意,应尽量避免酸味食品,防止肝气过旺,同时要适当增加甜味食品,这不仅有利于补益脾气,还可避免肝旺而克伤脾。所吃食物性宜偏凉,要慎用或禁食热性食物,以免饮食助长内热,而发生温热性疾病。
饮食平衡
保障肝脏功能正常。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春季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中国有一句养生谚语“春捂秋冻”,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预防倒春寒。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所以春季养生一定要掌握这些特点,顺应春令舒畅生发之气。
此时人体腠理随着春季的到来也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因而,在这个时候,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过早脱去沉重的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