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之声 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记者 韦子星 甘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市政协委员们在调研时发现:我市的农村医务室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现状不容乐观。

杨林街道办事处李台村卫生室医生龚铁牛今年六十二岁了,从事乡村医生四十多年。

杨林街道办事处李台村 乡村医生 龚铁牛 初中毕业以后住的天门卫校,那时候拿的都是乡村医生证。

乡村医生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知识接受更新慢等问题并非个例。在黄潭镇有34个农村医务室,56名乡村医生,年龄最大七十多岁,最小的也有五十多岁,平均年龄六十多岁,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医生后继无人,一些大中专医科毕业生,不愿意到村医务室工作。

对此,市政协委员、黄潭中学校长杨小明建议在改善村医务室硬件设施的同时,要通过充实队伍、加强管理、提高素质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到实处。

市政协委员 黄潭中学校长 杨小明 要通过内部的培训,进一步充实最基层也就是农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 做好人材储备工作,以缓解目前青黄不接的状况。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新一轮医改取消了药品的零差价,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乡村医生的收入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下降,随之而来的乡村医生职业吸引力也直接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市出台了相关文件,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闵永红 省财政专门拿钱出来 每个村卫生室每年3650元的运行经费,(乡村医生)看一个病人是五元钱的诊疗费。

针对乡村医生青黄不接、职业吸引力低的问题,市卫计委依托天门职业学院增设中专农村医学专业,定向培养新一代乡村医生。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闵永红 初中毕业都可以了 出来以后就可以接乡村医生队伍的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市卫计委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长期不懈的抓下去。

 责任编辑:肖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