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市镇地处湖北天门东乡,素有"天东重镇,状元故里"之称,自古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又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中国共产党天门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卢市镇彭家垴村。全镇国土面积103.6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3.7万亩,总人口61651人,辖1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区域内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域宽广、排灌便畅、物产丰富,是天门市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卢市镇农业抗灾能力强,经济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正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卢市镇位于东经113°20′,北纬30°40′,地处天门市东部,东与净潭乡、汉川市的新堰河镇相邻,南与马湾镇接壤,西与小板镇、杨林办事处毗邻,北与九真镇、胡市镇隔汉北河相望,镇区距天门市城区18千米。卢市镇素有"天东重镇、状元故里"之称,自古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又是一片红色热土,中国共产党天门第一个支部就诞生在卢市镇彭家垴村。全镇国土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87。024平方千米,可耕地面积80977亩,水域面积48。996平方千米,总人口截至2011年末58398人,辖1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区域内土地肥沃、水域宽广、排管便畅、物产丰富,是天门市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
卢市古为云梦泽风国地,春秋为郧国地,战国时期属楚竟陵邑,秦属竟陵县,清属天门县,民国时期为卢家口区,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改名为卢家口乡。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划为天门县第三区,1956年5月改为卢市指导组,1957年10月改为卢市区,1958年改为卢市人民公社,1961年4月恢复为卢市区,1968年7月成立"卢市区革命委员会",1975年12月卢市区一分为二,成立卢市、净潭两个人民公社。1978年12月卢市、净潭合并成立卢市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卢市区。1987年9月,天门撤区建镇建乡,卢市区变更为卢市镇和净潭乡两个行政单位。
2012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主题,加强三个建设,形成四大产业,实现五个转变。 即:明确将卢市打造成为农业特色强镇、工业新兴镇、商业中心宜居镇、红色教育镇这一目标,突出社会稳定、积极服务重点工程建设这两个主题,加强镇区北扩、产业开发、基础设施三个建设,形成以农业、工业生产、水产养殖、红色旅游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实现镇党风与社会风气、城乡面貌、镇村两级班子建设、农民生活状况、镇级财政收入这五个方面的根本转变。
卢市镇党委、政府把"工业立镇、民营富民"作为全镇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2012年,在巩固原有工企业的基础上,紧紧咬住工业发展不放松,在发展上做文章,集中精力,突抓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2000万元,与同期比增8。4%;预计完成工业产值21000万元,与同期比增10%;预计固定资产投入完成22000万元,与同期比增11%。预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3000万元,与同期比增8%。2013年已计划引进500万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8个,其中总投资2000万以上2个,
我镇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全镇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抓好了全镇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全年预计可完成农业总产值20869万元。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突破5万亩,总产量19892。4吨。棉花面积达到3万亩,总产量1471。5吨。油菜面积2万亩,总产量3832。5吨。培育做大以云凌米业、永兴米业、天东自然米业为龙头的精米加工企业,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靠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带动全镇5万亩优质稻生产。搭建产业平台,培育大型鸡、鸭、猪、牛等养殖基地,鼓励梅花鹿、野鸡等养殖业持续发展。
卢市是大革命时期天门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鄂中特委中北部特委的驻地,是鄂中游击大队的创建地,是鄂中"秋收暴动""年关暴动"的策源地。贺龙、陈明、李人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作战,卢市一度成为当时鄂中军事指挥中心。我镇规划在彭垴村建设1000平方米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宽度为15米的红色教育基地的"正门";建设高度为9米的"卢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建设长度为25米的革命历史展示"回廊";修缮面积为110平方米的"平民夜校"旧址。以绘画的形式集中展现"平民夜校、荆江论坛、第一党小组议事、年关暴动、秋收暴动、柴山风暴"等革命场景,真实展现革命前辈在卢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卢市全镇基础设施完好,交通便利。镇内现有客运站1个,日发客运汽车73班次;有县河码头7处;过境竟钟公路直通本镇东西两端;通村公路93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组公路硬化里程141公里,硬化率达95%;桥梁86座。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镇区内有8条主要街道,道路总长8公里,全部硬化,均可通车;绿化带1。6万平方米,花草树木,四季常青。镇内配套设施完善,自来水厂、中心医院、车站、市场、学校、文化楼、敬老院等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