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建支点 争当“优等生” 奋力开创跨越赶超发展新局面】 党建引领“红纽带” 诸葛村“蛭”富路越走越宽

石家河镇诸葛村,是一个曾经被贫困笼罩的村落,如今正依托党建引领和美乡村建设的强劲动能,走出了一条别具一格的“蛭”富新路径。在村党支部党建“红纽带”牵引驱动下,诸葛村的水蛭养殖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和引导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生动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从无人机航拍镜头的视角俯瞰,诸葛村的水蛭养殖基地就像是一块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广袤的田野之中,波光粼粼的水面与错落有致的养殖池交相辉映,田园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诸葛村党支部书记 贾齐:我们诸葛村在2020年以前应该是著名的贫困村,我们村里面组织干部去外面考察这个项目,我们去鄂州也去过,潜江也去过,最后就确定养这个水蛭。我们最开始是7户我们带头来养,第一年的效益说实话非常好,都差不多赚了二三十万块钱。

为突破种苗依赖外购的瓶颈,诸葛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蛭富水产养殖合作社,联合技术专家攻克自繁自育难题。如今,合作社已实现种苗100%自主供应,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

诸葛村党支部书记 贾齐:我们最开始是买种苗,现在基本上随着我们规模扩大后他们主动找我们,现在就反过来了。

养殖户贾军波是村里发展水蛭养殖产业直接受益者之一。眼看试养成功效益不错,他毅然返乡投身到项目中,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

诸葛村养殖户 贾军波:前期书记们试了点,养殖还可以。我们村好多打工的一起回来搞这个养殖项目。今年和去年相比的话,比去年应该还要好一点。因为我们去年产量一个平方也有两斤多,就是说你有产量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利润的,比在外面打工的话应该还要强一点。

据介绍,诸葛村水蛭养殖面积已由最初的30亩扩大到了300亩,年产干品水蛭3万斤,总产值达1000万元,累计带动本村和周边群众5000多人次务工,产品稳定销往安徽亳州、山东等地。

(天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汪永昌 黄原伦)

||声明:转载本平台原创作品,请短信联系1360722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