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吴丹 胡光荣 金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蒋场香干就是如此。这种极富地方特色的美味食品只能在蒋场镇蒋场村生产,其它地方虽然也能生产类似的产品,但味道、颜色、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下面,我们就随记者一起去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
蒋场香干,又叫蒋场干子,最早出现于蒋场镇蒋场村,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外形棱角圆润,色泽明亮均匀,具有红糖光泽,剖面呈白玉质感,细腻密实而劲道柔韧,无论搓、掰、卷、折,均不易破裂。
蒋场香干省级非遗传承人 姚文斌 我们的干子厚度它只有0.5厘米,这个口感劲道,这干子可以直接这样,不变形,我们把它搓一下,打开以后是原封一样的,这就是蒋场干子的特点。
如今蒋场香干正在经历从传统手工制作向机器化生产的转变,这种变化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蒋场镇最负盛名的蒋场香干生产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场香干传承人姚文斌了。
蒋场香干传承人 姚文斌 这家族的干子我们祖传到我这一代是第五代了,我听说是外地的一个人来我们这传的手艺,我们太爷爷学了以后,历代传下来,把它精简精样化,使这蒋场香干更加味道更纯、更加有名。
1997年以前,姚文斌还在当地的粮食部门工作,单位改革,他被迫下岗回家,重拾并发扬家族的传统技艺。当时的姚文斌资金短缺,条件艰苦,全家老小拥挤在不到20平米简陋的手工作坊里,从事着繁琐而复杂的生产工作。父亲年纪大了,姚文斌就将活儿全部揽起,无论是原料的选择,香料的配比,还是生产的工序,他每天凌晨两点种起床,做到早上7点钟上市场。
得益于家族的传统技艺,姚文斌生产的蒋场香干很快就在当地就声名鹊起,他生产的蒋场香干薄韧如蜇皮,柔润如软饼,而且色泽好,味道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他的事业也随之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2012年,蒋场香干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技艺和美味的口感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姚文斌也成为了这一遗产项目的唯一传承人。在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姚文斌贷款30万元,厂房从三四十平方米扩大到四百多平方米,改进了锅炉、大型磨浆机、液压器。
蒋场香干传承人 姚文斌 镇政府还对税收、各种办证给予大力支持,使我的产量扩大了。
据介绍,蒋场香干和其它豆制品一样,都有浸豆、磨浆、烧浆、点浆、包货、压制等项工序,除此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短水”、 “过卤”、 “摊晾”工序,这也造就了它独特的韧劲和风味。其次在精选原料、点浆、卤料等方面都很有讲究。
作为蒋场香干的代表,如今的姚家香干平均每天可消耗黄豆1500斤左右,尤其是节假日和春节期间,黄豆的日消耗量在3000斤以上,香干的日生产量在3200斤左右,其产品不仅热销天门本地,还远销到武汉、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每年的利润可达30多万元。蒋场香干派系众多,全镇有15家左右,但只有姚家香干最为有名,香飘四方。
蒋场香干传承人 姚文斌 现在镇政府对我们支持很大,帮我们征了一块地,打算投资200多万元,建一个标准化的厂房,引进一批先进的设备扩大产量,同时积极申请蒋场香干合作社,吸引各方面人加入进来,合作共赢,使我们蒋场香干一代一代传下去,做的更大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