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于永正:有这8点素质的老师,学生会终身铭记

特级教师于永正:有这8点素质的老师,学生会终身铭记

来源:学术中国综合整理   作者:于永正  

简介

于永正,山东莱阳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12月,教育部召开了“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他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是教育部在实施“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第1位著名教育家。

内容来源:于永正著《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

对一位教育者而言,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是一种最可贵的教育资源。

它不玄妙,却又难以把握。多人求之,而多人,却终不得之。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这个样子,连自己都对不起。

在许多人眼中,一片欢乐的课堂,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优质课了吧?事实上,一味追逐轻松课堂的老师,相当短视。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老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到底怎样的老师,才算看得长远呢?

老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才会被学生们铭记呢?

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成分。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

“温”,是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五大美德之一。

“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观,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谁都喜欢待人如沐春风、谦谦君子的老师,“温”意味着蕴藉、自然,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个好老师,一定会注意控制自身情绪,调整教育角色。在批评教育时,他们动学生以情、晓学生以理;而教育学生时,又循循善诱。

2、包容

酸甜苦辣,只要方式得当,也能完美匹配。

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让步,才能具有包容性。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欣赏、学习的眼光看世界,世界便是一副明媚的样子;相反,它便是一片苍白。

曾经,有位老师映射我说,“有的人,只会教一两篇课文,不算本事。”“大笨蛋”。支持包容之心的,是一个人的修养,而我将这个事件,当做验证我修养够不够火候的一个契机。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事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这便是包容带给我的力量,而我,也深深地笃信之。

我的自身修养来自4个方面:

1.读书,同时读自己

2.以人为镜,正衣冠、正得失

3.不断反思

4.不断动笔

3、调和

一副有甘草的中药,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但它也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必须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能把“病”治好。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小时候,他的作文并不好。有一回,老师严厉批评他:“你的作文写的是什么东西!”这让年幼的马克·吐温非常沮丧,几乎丧失了拿笔的欲望。在他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位老婆婆,她看了马克·吐温的作文,赞叹道:“多好的文章啊,你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很有名的作家。”最后,他发奋图强,最终成为出色的作家。

如果马克·吐温没有碰上那位老婆婆,我们将永远不会看到《百万英镑》、《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样的杰作了,这是多大的损失。

我所理解的完整教育,应该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既要肃穆,也要调和,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中庸。没有对学生心理的深切了解,对教育事业的全心热爱,这几乎是办不到的。打了一巴掌,别忘了要及时揉一揉。

做甘草就是做好人,而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欢。但老师也是人,而优秀、聪颖、听话的学生,他们的行为理应得到赞扬,在心理上,老师必然更容易倾向这些学生。

美国教育家托德·威特克尔公开表示:

不强求教师要喜欢每个学生,但一定要作出喜欢他的样子。

有一回,我在讲杜甫的《春望》。正当我板书时,台下传来一声清晰的寒碜:“《春望》太没劲了。”我回头一看,是班里著名的小刺儿头军军。

于是我问他:

“军军,为什么觉得《春望》没劲呀?”

“《春望》说国破的事,我过得好着呢,学它干啥?”

“那军军想学谁的诗呢?”

“学李白的!李白读起来爽!很豪气。”

于是我立刻提议,让全班给军军一次掌声。

“知道为啥表扬你吗?”

“不知道。”

“因为李白、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2位诗人,而且他们也互相敬佩对方。你知道他们,说明你有认真看书,老师当然要表扬你。”

对初中生而言,知道李杜是一种常识。但有时,适当“拔高”、“归美”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此后,军军再也不在语文课上捣蛋。有次模拟考,语文基础分还拿到了年级第一。

其实,老师往往是学生融入社会中的第一块跳板。无论外向与内向,每位学生心里都希望老师能喜欢自己,注意到自己的重要性。“行为”的背后,是关爱,关爱的核心是相互理解。一旦学生真切感受到,你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自己被需要,那么这次教学——甚至这位老师,就已经成功了。

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画之妙处,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师之道亦如此。

太像老师,师生之间必有距离;太像上课,课堂便很有可能“万马齐喑”。教师要有教师的尊严,但切不可有教师的“谱儿”,一旦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从教近50年,我坚持做到以下几件事:

1.讲课、和学生谈话从不倒背手

2.班级值日、劳动,和学生一起参加

3.课间,和学生们一起玩

4.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打辩论赛

5.经常讲故事、笑话

6.为学生做点事情

没有无付出的回报,赢得学生的喜爱则更是如此。作为一位成年人,你已经初步具备自己应对世事的一套方法,但学生们还没有。最重要的一步棋,在于你敢不敢走出自己既有的路子,尝试去接触、融入学生们的世界中,和他们打成一片,同时又不能迷失自我角色。

对于一位学生们喜爱的老师而言,这步棋,必须亲自走好。

童心不泯

我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著名科学家张光鉴曾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一份理解,就会知道他们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同时又渴望着什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是孩子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岁月的刀,在我脸上刻满深深、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身正

《论语》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一个人周边环境的整体素质,决定了他起点的高低。父母、爷爷奶奶、偶像、教师 …… 学生们总试图去模仿他们敬佩的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以,我要努力写好自己这本“无字之书”。

虽然学校教育,只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一个方面。但我依然用心去告诉他们:

一个身正之人,永远是干净的

我乐于宣扬这一观点,最起码,在班级这个“小社会”中,无论背景、实力、成绩优劣,正直的学生都应得到宽容与爱护,这是我给自己下的一个“死命令”,而我也竭尽全力去维护它。因为在学生走入社会过程中,一旦最初的一环都产生价值动摇,教育便已毫无意义。

激励

教育的第二个名字是“激励”。

德·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激励有4条原则:

1、动情。

 

既然要激励学生,便要表达教育者的真心,让学生知道,你是真诚希望他们能够造就不凡。而如果你的激励只是表面话语,你自己都不相信,如何去感动学生呢?

2、及时。

表扬、激励也要注意时机,尽量在第一时间表达对学生的赞许。研究表明,第一时间表扬学生的效果是最好的,而在事情过后再表扬,能动效果则大幅下降。一位学生爱戴的老师,应当懂得利用最好的教育时机。

3、当众。

既然要激励,私下鼓励的效果,和谈心的差别并不大。而当众表扬,既能激发被表扬学生巨大的动能,又为学生们提供极好的表率。表面上只是在表扬一个人,而事实上却激发了一个整体,充分做到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4、重复。

对于一位老师而言,全班这么多学生,要记住所有表扬很困难。但在学生心里,老师对他们的表扬会被珍视,并反复重温。如果你记不住所有的表扬,可以专门记住他们各自的突出优点,时不时反复激励。

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

人总是活在当下,同时要铸就未来的路。“明天的风景”就是指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一位被学生铭记的好老师,一定会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想成为怎样的一个老师?

我有一位朋友,勤勤恳恳在教育岗位工作了30年。为了让孩子们考出好的成绩,确保学生们听懂学好,他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而学生们也相当尊敬他。

毕业聚餐上,我向他们全班敬酒,说:“能碰到张老师,是你们全班的幸运。”

没多久,几位同学私下向我敬酒时,他们说:“老师,如果是您带我们班就更好了。”

我大为惊讶,老张的付出堪称全心全意,无所保留,难道这样的老师还不够好吗?

在教育关系中,付出与回报并不对等,像老张这样的好老师,却可能不会被学生铭记 —— 他种种的努力,只限于“教书”、“课本”、“习题”、“方法”。无意之中,他让自己成为更好的教书人,而非教育者。

一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聚焦。

而一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一种落照。

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他最终成为的样子。要成为学生真正的引领者、摆渡人,自身定位就必须超出自身岗位,有追求、有理想。首先把自己变成一道明针,才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做一个有人文素养的人

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等等特质的总和。手段,可以影响教育的接受程度,而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却是文化。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优秀,是一种习惯,人文素养也是一项长期修行。与书为友,多读经典、优秀杂志;与笔为朋,多磨练、多动笔;见贤思齐,人生最幸福的事之一,便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个被学生铭记的老师,大都是一部学生爱读、耐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