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会说“蓝瘦香菇”,这些字眼也挺有文化的...

什么叫有文化?

举个例子,当失恋时,文化人说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你只会千万遍呼喊:“蓝瘦,香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人在生活中怎么显摆的。

 

文化人怎么说话呢,想念家乡的时候,不要只会“我想我妈了”“好想家啊”,也不要只会摆弄一些low到家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小学生都会啊!

短短一句“莼鲈之思”,档次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莼鲈之思,源自《世说新语》:

“(张季鹰)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

莼菜

是讲张翰(字季鹰)到北方上班,秋天时节,忽然思念起吴地的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感慨之下挂印归乡。

吃货不光会吃,还得会说。有很多自诩为吃货的盆友,动不动就:“卧槽这个好吃!”“艾玛,色香味俱全!”“你快尝尝,好吃炸了!”多么苍白的描述啊~稍有文化感的,会引一下孔夫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创新指数也很低的好嘛~

所以记住这一句:“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这两句诗形容的是五代时的著名女厨师梵正的“辋川小样”。菜式灵感源于王维的《辋川图》二十景,梵正就是根据这二十景,利用各种食材制成了一组大型风景拼盘。

《清异录》云:

“(梵正)庖制精巧……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

就是说梵正的辋川小样不仅好看也好吃,二十个人,每人分得一幅风景,组合起来,就是一整个席面。所谓色味双全。

直男往往对哄女孩子这事儿很不得要领,总的来说就是嘴笨。“你不爱我……”“我怎么会不爱你呢,我爱你!”这话也太没杀伤力了吧,怎么哄到妹子的?!

这时候你就得说点有Bigger的,她还没听过的,比如——

我爱你——诚如“尾生之信”,至死无憾!

尾生之信,典出《庄子·盗跖》篇:

“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尾生是个痴情的小伙,因为和姑娘约好在桥下见面,结果发了大水,他宁可抱着桥柱淹死也不违背誓言。这是什么精神!

现在很多人以喝茶为“有文化”,家里买了套茶具,还动不动就是“喝普洱如何如何”“《茶经》说什么什么”“蒸青炒青如何如何”。

 

 

其实古人玩儿茶,格调高多了:人家根本不提“茶”字。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须封不夜侯。”

这两句诗说的都是茶,而且是茶的两种雅致别称。出自五代时胡峤的《饮茶诗》。余甘氏之称,指的是饮茶而有回甘;不夜侯之称,指的是饮茶能醒酒提神,古来僧侣中先兴起饮茶之风,就因为大家要秉灯参禅。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

有茶就要有酒,对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而言,酒的重要程度恐怕比茶还要高些。

一提起酒,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些不过是老段子,所以不妨向古人学习一下,开拓另一种显摆的思路。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古人为了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就爱给人起名字。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洞庭春色》,东坡兴头一起,也连着给酒起了两个名字。“钓诗钩”者,是说喝酒能激发创作灵感;“扫愁帚”者,是说饮酒可以忘忧

显摆其实不必处处靠用典,想要体现有文化,寻常生活情境中一个词就够了。

比如你的准丈人摆寿酒,你得来表现表现吧。但是一和来宾聊天就说“我女朋友的爸爸妈妈”“我爸我妈”如何如何,太一般了,一定要换用高阶词汇。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语出唐代牟融的《送徐浩》,这个“堂上椿萱”指的就是徐浩的父母。椿代父亲是出自《庄子·逍遥游》那棵以八千岁为春秋的大椿树;萱又称忘忧草,是子女出行时种在母亲堂前,以解母亲思念子女之苦的。

所以,什么叫有文化,就是有细节啊~

 

同样的,如何称呼自己的爱人也是件见功夫的事。私下里朋友见面当然无所谓了,老婆、媳妇儿,你爱怎么叫怎么叫,只要她乐意就行。

 

可是正式场合该怎么办?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这是出自唐代权德舆的《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一诗的两句话,描绘的是乞巧节,一大家子老少共聚一堂的场景,其中的内子指的就是诗人的妻子。

乞巧节(即七夕)

在传统语境中,拙荆、执帚、贱内、糟糠都是比较正式的对妻子的称呼,但在今天看来,难免有物化女性、贬低女性的嫌疑,所以相比而言,还是“内子”这个称呼显得最为得当。

我们说现代社会平等,不再有阶级,所以古代很多等级专有词汇,我们今天都接触不到了。比如说生病,今天我们说“身体贵恙”已经很客气了,实际上古人的说法比我们婉转得多~

 

“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

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大意是说,君主让士射箭,士不能射,就要推辞生病,说自己有“负薪之忧”。直白翻译就是:“病得不能下地砍柴了。”也就是代指病到不能正常工作,必须要躺在家里休养了。

这种多用于书面语,真是扑面而来的高段位!

“你神经病啊?!”这话谁吼的不用我再明说了吧。但是你以为只有现代灵魂歌手+段子手才会这么说话吗?古人吐槽神经病已经好久了!

(董)卓问(李)肃曰:“此道人何意?”(李)肃曰:

“乃心恙之人也。”

《三国演义》里记载李肃一票人要谋杀董卓,一天就有个气质怪异的道士找上门来提醒董卓,董卓就问:“这几个意思?”李肃赶紧扯谎:“他神经病,让他滚!”

所以,小伙伴们如果想不那么粗俗地吼人,可以试试“心恙”这个词。

报告老师!我想拉粑粑……

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当然不能这么说,那么上厕所又有几种文雅的说法呢?就今天来看,“去洗手间”是一个相当得体的标准答案了,连日本的“御手洗”都是指厕所的意思。

而古人去厕所的高级说法是什么呢?

夫更衣之室,可谓臭矣;鮑魚之肉,可谓腐矣。

原句出自汉代王充的《论衡》,意思是说,更衣的地方,可谓是味道浓郁了;咸鱼干的肉,可谓是腐鱼肉了。这里指的“更衣之室”,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厕所,所以“更衣”就是古代上厕所拉臭臭的代名词。

以今天我们卫生间的规模和设备而言,补个妆绰绰有余,换身衣服就有难度了。所以,今天再用“更衣”借代如厕,顶多算是个掉书袋玩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