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刷“张同学”,到底刷的是什么?

“张同学”的短视频火了。

一个东北农村小伙,

起床、做饭、喂狗、养鸡、嘎肉……

满屏质朴、土味的农村日常;

六味地黄丸、破袜子、

藏钥匙、洗手只洗三根指头,

处处埋着回忆杀和青春梗。

两个多月涨粉破千万,

单个视频播放量过亿,

网友戏称“全抖音都在刷张同学”,

更引来模仿者无数。

压力中的城里人、

网络中的现代人,

带着怀旧感、猎奇心,

或怀念儿时的小确幸,

或满足一种精神优越,

或感受一段未有过的沉浸式体验,

来到这里驻足观看。

“张同学”被称为“糙版李子柒”,

一个是记录田园精致生活的顶点,

一个是记录质朴农村风的天花板。

在同质内卷的视频“红海”中,

各自形成一股清流,

讲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张同学”的内容糙,

制作可不糙。

高质量的分镜头,

远近切换,行云流水,

精准踩着动感音乐,

和粗糙的故事本身,

又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人红是非多,有声音质疑:

这不是一般人的水平,

肯定有算法和团队的加持。

爆红的背后,

当然有很多原因,

但团队多大、制作多强往往不是决定性因素。

内容独辟蹊径,

有细节有共情,

是大流量基础。

但大男孩“张同学”的出圈,

不只是简单停留在内容和技术的创新上,

他很可能“击中”了几代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人们试图通过在“张同学”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找到一些丢失的东西,

进而表现出对乡村“烟火气”的深切关注。

这样的关切,

不只是人们厌倦了城市快节奏,

想去找找慢生活;

更有可能是随着“数字鸿沟”的填平,

我们与乡村的空间和情感距离更近了,

更加主动关注农村的现状和短板。

“张同学”呈现的是旧画面、旧生活,

依赖的则是新手段、新技术,

让我们看到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当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

更加鼓励乡村题材这个创作方向,

更加关注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日常,

各方盯住了乡村这个“创作蓝海”和“流量蓝海”。

但我们不应以下沉“收割”农村或“小镇青年”为终点,

商业变现、赚一把走人。

我们更应该以关注农村为起点,

通过更多一线普通创作者的视角,

记录真实乡村现状,

反哺美好乡村未来。

“张同学”会不会昙花一现?

出现一个成功IP,自然会扎堆出现很多同类账号。

毕竟流水账式记录,

难以长期刺激人们的兴奋点,

更难以形成竞争壁垒。

此前,土味视频也不少,

往往荒诞、魔幻,

渐入俗套和审丑。

“张同学”自身仍需要保持旺盛的创作力和初心。

同时,讲好乡村主题的故事,

需要更多的内容、角度和方式,

期待再多些“张同学们”来,

呈现多元、立体、真实的乡村面貌,

也让流量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一大增量。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号

(责任编辑 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