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快来了,这份防暑指南请收好

“我与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给我冰西瓜”没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从7月11日起,我国将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小编推出三伏天防暑妙招,助你健康平安过三伏。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三伏”里哪“伏”最热?

今年的头伏从7月11日开始,中伏时间为7月21日至8月9日,末伏从8月10日始,预计到8月19日止,近四十天的伏期。正式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将频繁出现,酷暑难耐。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

中国天气网统计了近30年来(1991-2020年)的气象数据,三伏天里华北、黄淮、西北地区东部极端高温在40℃以上,高温持续日数达5-7天;而南方大部虽因湿度大,极端高温没有北方强,但极具耐力,高温日数均在20天以上,局地甚至达35天。而不得不提的“高温霸王”吐鲁番,极端高温曾达47.8℃(2008年8月5日),高温日数曾持续达39天,几乎是高温全满贯。

如何度过“三伏天” 这份防中暑指南请收好

中暑是一种常见于夏季高热环境的疾病表现,在合并高湿环境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轻者可能有头晕、无力、呕吐等表现,重者可发生痉挛、晕厥、衰竭、休克等,如果发现或者处置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对中暑决不能掉以轻心。

中暑了怎么办?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中暑,在此条件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劳动更容易发生中暑。老年人、孩童、体弱者没有高强度活动也容易中暑。三伏天有的产妇长衣长袖捂被子,也容易中暑。

发生中暑,应迅速脱离高温、高湿、日晒环境,至阴凉处、通风处静卧,避免高强度运动和重体力劳动,有条件的要将病人置于空调环境,争取去掉衣物以帮助散热。神志清楚无吞咽困难者及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轻者经以上处理即可恢复,重者需要至医院诊治。

中暑高热者要迅速降低核心体温(测量肛温或耳温),争取在半小时左右将核心温度降至39摄氏度以下,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早期发现并处置并发症。医生会抽血检查多种生理指标,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目的就是早期发现脏器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早期遏制脏器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发展。

降温多主张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利用传导、对流、辐射和蒸发的机制进行。如将身体(头部除外)浸于4摄氏度水中降温,但这种冷水会让神志清楚者感到非常不适,还要避免将体温降得过低;或者去除衣物,身上洒上温水,用风扇吹风加强蒸发降温;也可辅以冰毯或者包裹的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降温。

要注意,中暑的高热并不等同于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发热”(即我们平时说的“发烧”),因此不建议使用常用的解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另外,也不建议酒精擦浴。

如何预防中暑?

高温中暑重在预防。如改善高温、高湿的作业条件,加强隔热、通风、遮阳等降温措施,外出时注意遮挡日晒;适当多喝含盐清凉饮料,而不是等口渴后才补充水分,含盐加糖的饮料有利于提高饮水量;注意饮食和休息,休息不足、疲劳和饥饿条件下也容易发生中暑;使用空调降温,或多次到空调环境降低体温,即使短时间在空调环境停留,也会大幅度降低中暑或严重中暑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体弱者等机体调节能力差的人群。但使用空调时也要避免空调风直吹或者温度调得过低。

采取计划性主动性热适应的方式,也有利于预防中暑,比如间断接触热环境,控制在热环境下停留的时间长度,逐渐延长时间,逐步增加运动量,等等。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