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极其难忘,在那些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日夜,所有的努力都延展成生命不息的赞歌。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嘱托,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以大爱仁心佑我同胞。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我省共有54万余名医务工作者参与防控救治;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现在,他们重返岗位,构筑更为坚实的健康城墙。
抗疫期间,张继先(右)和同事们一起研讨新冠肺炎患者病情。
特别暖心—— 总书记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响
“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我们。”4日,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继先表示。
“去年3月9日下午,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将在第二天接见我们时,我兴奋得跳了起来。能够第一次近距离见到总书记,那是职业生涯莫大的荣光。当晚,我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眠。”时隔一年,张继先仍清楚地记得接见前后的一个个细节。凭借对职业的敬畏和敏锐的洞察,张继先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与勇气。2019年12月27日,张继先首先上报了接诊的三个可疑病例,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上报第一人”的身份由此写进了抗疫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一见到我们,首先就向大家致以亲切的慰问。看到我们医护人员脸上的压痕,总书记很心疼,他体贴地说,‘很多同志在这里奋战一个多月了,很辛苦、很疲劳,希望大家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保重身体。’他还叮嘱有关方面要改善我们工作、生活条件,落实好各项防护保障措施,加强轮换和休整,尽最大努力确保一线医务人员健康和安全。”这些话让张继先感到:“特别暖心、提气!现场所有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
“那时,我一遍遍地在心里说,一定要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完成好救治工作。”张继先语气铿锵地说,“一年过去,总书记的话仍然在我耳边回响,温暖着、激励着自己。”
抗疫期间,胡克(中)与团队医护人员讨论患者救治方案。
难掩心潮澎湃的还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Ⅱ科主任胡克教授。从2003年非典,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他参与了这些年来历次突发呼吸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救治工作,多次担任医疗专家组组长、副组长。
他用“永志难忘”形容在火神山医院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医护人员高度赞誉和亲切关怀时的情景。“当时,我距离总书记不过5米。当听到‘你们是最大的功臣,党和人民要给你们记头功’时,抗疫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浮现,泪水一下子就模糊了双眼。”胡克回忆。
而今,医疗秩序已恢复常态。作为临床专家,胡克重新将目标聚焦到肺癌这一重大疾病救治新方法的探索上,带领同事开展了支气管镜下气道内肿瘤光动力治疗的新技术。这一方法不仅可根治早期肺癌,同时对不能手术的进展期患者,也能有效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他还和同事们牵头组织全球近140名专家,抓紧编撰一部系统性总结和介绍新冠肺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学术专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基础与临床》。“这也是习总书记对我们的期待。”胡克说。
2020年3月11日,程真顺(右二)带领团队在中南医院隔离病房中分析患者病情,制定救治方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教授程真顺,也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的3名湖北医务人员代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许多话语至今回忆起来还令人动容。比如,他叮嘱有关部门要落实好防护物资、生活物资保障,落实好工资待遇、临时性工资补助、卫生防疫津贴待遇,尽快出台关心关爱一线医务人员的政策措施,帮助我们解除后顾之忧。这样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感到温暖备至。”程真顺说。
“决不能辜负总书记的嘱托。”程真顺说,在抗疫中,向世界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是我们肩负的另一个使命。去年4月,受湖北省政府、省卫健委委托,他担任湖北援助阿尔及利亚医疗队新冠肺炎诊治专家组组长,对医疗队进行指导。近一年来,他还多次通过省市视频培训会议、与海外华人华侨及医护人员连线等,分享新冠肺炎病人救治经验。
“在武汉最危急的时候,全国各地、海外同胞等都在支援武汉。我们武汉医务人员也要把这种感恩之情和医者担当汇聚成一股力量,为全球抗疫作出贡献。”程真顺说。
用情用心—— 我们以“湖北样板”呼应健康之盼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2020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殷殷嘱托。
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吹响铮铮号角;发力卫生事业改革,踏出铿锵步伐;回应百姓健康之盼,奉上暖心清单。这一年,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使命,顺应荆楚人民期盼,加快构筑人人感知的“健康湖北”。
6月10日,注定在湖北卫生健康史上打下烙印。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4大体系、完善8个机制、提升8种能力。
“‘488’重点任务,形成了打造湖北样板的顶层设计,构建了我省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的四梁八柱框架体系。”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副书记涂远超说。
答好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湖北的“必答题”,迈出关键一步。
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打造“湖北样板”的实践不断向纵深推进。
牢记嘱托,打造样板,以创新机制为引领。
2020年12月31日,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定宇任省卫健委公共卫生总师。市、县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相应增设公共卫生总师岗位。这是湖北创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决策机制的创举,有利于减少决策环节,提高决策效率。
探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保障和公益二类管理”,允许疾控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在完成核定任务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技术服务,极大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全省共核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专项招聘编制6652名,用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需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岗位,核准505名乡镇卫生院事业编制,专项用于2021年度农村定向(本科层次)医学生免费培养,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短板问题。
牢记嘱托,打造样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
荆州市公共卫生中心,是我省利用紧急援助贷款首个开工新建的公共卫生体系项目。这个集区域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救灾防病等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中心,将在今年交付使用。
筹措资金难、审批流程复杂、施工难度高、工期要求紧,都没能阻碍前行的步履。发改部门简化项目审批程序,打通项目审批梗阻;财政部门实行补助资金直达市县,提供政府采购特别通道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允许灵活选择交易方式,推行容缺受理等。一项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同心合力下一步步变为现实。一系列冰点在消融、堵点被打通。
截至今年1月31日,全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开工建设项目1142个,规划总投资1381亿元。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规范的发热门诊,省内核酸检测实验室全覆盖。
2021年3月4日,航拍麻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该院是我省县市中首批三甲医院,总投资12亿元,占地305亩,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开放床位1750个,2020年11月投入使用。目前,该院日均门诊量达3500人次,日均住院人数1500人,周边安徽、河南等地不少患者前来就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周忠 肖杰 摄)
温润民心—— 我们将就医“不出远门”变成了现实
“孩子高烧、呕吐!”前几天,10岁患者张顺天的妈妈,向宜昌东山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生施忠林电话求助。
施忠林和护士带上体温计、药品等,立即上门。初步诊疗,孩子的体温得到控制。随后,施忠林联系转诊,孩子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进入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继续治疗。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一年来,全省医改指向更加明确:变革就医模式,从根本上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医联体和家庭医生成为这项变革不可或缺的载体。
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医联体486个,其中县域医共体125个,构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生态得以重塑。
城市大医院的名医出现在社区诊所,恩施等边远地区也有了先进的远程医疗,医疗服务越来越畅达、便捷。
“现在有了这个‘千里眼’,24小时为我看护,放心;我也不用去医院排队拿药,省心!”家住武昌区的66岁周先生患冠心病多年,需要定期调药。如今,他有了随身携带的可穿戴设备单导联心电仪,可随时“报警”远程就诊,再由专家远程开药,寄送到家。
通过互联网手段删减就医的冗长环节,利用穿戴设备对患者实施24小时监测,这是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问诊系统推出的创新服务。
打开手机就能挂号、看病、取药,全省数十家三级医院开设的互联网医院,让许多患者感受到足不出户的医疗服务。
将昔日的“痛点”转变为服务的“亮点”,带有湖北特色的探索不断涌现。
每日定时做深呼吸,是67岁冯婆婆的日常。作为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治愈患者,这已经成为她每天必做的功课。
“一天比一天好,我看到了希望。”冯婆婆爽朗的笑声里,饱含兴奋。
3月5日,冯婆婆来湖北省中医院新冠肺炎多学科模式康复门诊(MDT)就医,更加笃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加速恢复,做身体上“更好的自己”。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并不意味着医疗的使命已经结束。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回归社会,这也是医学的应有之义。”省中医院巴元明教授说。
目前,湖北已分类对6万多名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基础疾病治疗、中西医结合康复、心理危机干预等全方位关照,“不让一个人掉队”的理念照进现实。
去年5月22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张继先名医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她和团队在抗疫临床救治中积累的经验,守护患者健康。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医务人员提出殷切希望,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还是位居前列,我们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目前,张继先正在加紧研究、推广利用特殊装置通过吸入方式将药物作用到气管以及肺部,为慢阻肺以及慢阻肺合并感染患者提供稳定治疗。
从全省推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看病后交钱”到试水多学科门诊、MDT(多学科联合)住院诊疗模式,一项项新举措的推行,降低了困难群众的医疗门槛,回应了“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健康湖北,正聚力前行。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杜巍巍 李晗 应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