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攻坚克难 铿锵前行 ——我市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刘帆)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严峻的汛情形势以及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抗疫、抗洪、战贫,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总结回顾过去一年来天门人民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全市上下接力奋斗、锐意进取,为加快实现“融入城市圈、建设示范区、晋升百强县”的目标,全面建设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凝心聚力,奋力书写好天门的“时代答卷”。

在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6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一包包泡菜经过检测、打包后,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今年,红日子公司生产量达4.47万吨,相比去年的2.89万吨,同比增长35%。

红日子公司的发展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迈向新征程的一个生动画面。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市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出台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深入开展“百日亲商争一流争进位”活动等,护航企业稳步前行。强帮扶、优服务,工业经济逐步复苏。

虽然困难重重,翻开我市工业经济成绩单,这些数字令人振奋:全市35个重点督导的技术改造扩规项目,有22个项目投产,有10个项目在建,有3个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5家困难企业得以盘活;1-10月,税收过千万元企业7家,过百万元企业56家。

稳中求变,工业经济版图逐渐清晰。如今,我市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以及以模塑制造、智能家居为主的特色产业。

一块块高标准农田、一处处现代农业设施、一片片钢构大棚、一座座美丽新村……站在天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业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张港花菜全国闻名,蒋场、汪场、渔薪等乡镇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黄潭、皂市、佛子山等乡镇以种植基地为依托,走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之路,持续打造高品质果园。

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市蔬菜总产值达18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7%左右,菜农人均年收入1.6万元以上。中药材总面积4.18万亩,产量0.62万吨(干品),总产值3.03亿元。发展标准化果园5万亩。

坚持“互联网+农业、旅游+农业”两条腿走路,给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顺畅“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响天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拓宽农产品销路;继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变传统农业单一发展模式为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畅游天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的优美画卷。游在东湖公园,人景相依的和谐画面分外动人。北湖综合改造项目如火如荼;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放松心情、洗涤心灵的绝佳去处;小南湖二期建设完成,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城区建设好了,农村也不能落下。微景观、文化墙、竹篱笆……种种元素组合下,曾经脏乱差的农村,如今成为令人向往的桃源之地。

漫步天门,目之所及皆是美景,行之所至皆是坦途。

完成自然村公路建设200公里,提档升级288公里,“四好农村路”377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15座,基层群众出行更便捷;

开展杨家新沟、龙嘴河、谌桥河污染治理,启动天门河拖市断面治理,建设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河渠水质进一步提升;

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新建西环路、状元路北段污水管网4.5公里,实施人民大道、钟惺大道周边10个单位、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

如果说,民生是一幅悠长的画卷,浸润着为民情怀的民生账本才是最美的幸福底色。

社会保障日益健全、社会救助更加完善、基层百姓病有所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业门路更加宽广……一桩桩、一件件,汇聚民心,关乎大局。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投资兴建天门北湖教育园区,今年实验初中和实验幼儿园两个项目已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实验高中建设项目即将动工兴建。

社保是民生之依。构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扶持、工伤有救济、生育有补贴”的立体社会保障网: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推动老年人、儿童相关福利政策有效落实。

沿江高铁天门段即将开工建设,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建设万达广场、北湖新商圈,提升新城CBD、宝安商城、大润发等商圈品质;加大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实施沿河沿街立面改造……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新的征途上,时代在召唤,梦想在启航,一个更好的天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