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要
疫情突袭!一季度,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下滑,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滑82.8%,全省GDP增速降至-39.2%的历史低位。
“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二季度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头号工程,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投资降幅逐月收窄,特别是7月至9月,净增投资同比连续3个月两位数增长,有力支撑了前三季度GDP增速恢复到去年近九成,投资对经济恢复的“定海神针”作用日益凸显。
关改搬转,收获“高、绿、强”
一家创办14年的医药企业,如今“一变四”,且4家企业个个都有迭代升级的拳头产品,快速壮大。
契机,来自沿江医药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2018年,荆州市启动对76家沿江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现已完成43家,能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是上市公司冠福控股的全资子公司,去年10月迁往荆州经开区。
“过去,能特科技医药中间体年产量只有250吨,投资8.8亿元的新生产线建成后,年产能扩大到900吨,产品数量增至9个。”冠福控股董事长陈烈权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能特科技还“筑巢引凤”,将维生素E及其中间体业务板块剥离出来,以其土地、固定资产、技术为资产成立益曼特健康产业(荆州)有限公司,并引进全球营养品龙头企业——荷兰帝斯曼集团入股,实现强强联手。能特科技还引进招商局集团旗下的天津药物研究院,合资成立天科(荆州)制药有限公司,投资7.35亿元建设年产76吨原料药项目。
在宜昌,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力度空前。迄今,该市累计关停化工企业38家,改造升级55家,开搬及完成搬迁22家,转产7家。枝江三宁化工关停低效高污染的尿素厂,投资100亿元新建60万吨乙二醇项目,建成生产技术全球一流的5G智慧工厂。
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80多家。省经信厅厅长刘海军表示,将用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奖补资金,继续支持企业“搬高、搬绿、搬强”。
补短板,“十大工程”项目
开工1722个
“预计2021年元月底实现首飞。”10月29日,荆州机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左小平向记者介绍,该机场投用后,拟陆续开发北上广深等数十条城市航线。
荆州沙市机场是我省交通领域补短板的重点工程之一,位于沙市区岑河镇,总投资13亿元,按4C级支线机场标准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90%以上。
围绕疫情暴露的短板弱项,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我省出台《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及十大专项行动方案,建立滚动项目库——
围绕新基建,着力实施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T4产线、中金数谷武汉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长江存储一期增资和二期开工建设。总投资385亿元的华星光电T4产线项目已投资过半,一期顺利完工并投产。京东方武汉基地10.5线产能正在爬升。
公共卫生补短板紧锣密鼓。7月以来,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项目、省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等项目相继开建。目前全省共谋划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2247个,规划总投资2545亿元,现已开工建设项目436个,预计到年底将达千个。
针对交通短板,加速推进鄂州机场、郑渝高铁湖北段、武穴长江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预计今年交通投资将过千亿元,恢复到疫前水平。
“今年以来,我省高位抓部署、统筹抓谋划、全力抓争取、精准抓调度、精心抓服务,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省发改委主任程用文介绍,截至9月底,共谋划“十大工程”项目6058个,总投资3.6万亿元,已开工1722个。前三季度,全省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8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3个。
10月27日,武汉市16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2900多亿元,包括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新技术中心项目、黄陂甘露山文旅城等一批投资大、质量高的先进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项目,其中甘露山文旅城等5个项目投资均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