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石家河遗址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国文明基因


本台报道近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天门石家河遗址是其中之一。

此次发布的河北康保兴隆遗址、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陕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遗址等五项考古工作新成果,从聚落组织、信仰习俗、动植物遗存、出土遗物、宫城建筑、古城遗址等方面进行考古研究,填补了史前考古中国的多项空白,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都邑性聚落,在距今约5900至3800年主体时段内,遗址的文化与聚落经历了初兴、强盛、渐变、突变及衰落等阶段性变化。

2014至2019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联合组成石家河考古队,对石家河遗址群及外围9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系统勘探,相继在石家河遗址群的印信台、谭家岭、三房湾、严家山、朱家坟头、蓄树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共计发掘面积6212平方米。根据考古发掘,以谭家岭大型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场所、谭家岭高等级敛玉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大发现最为瞩目。

除上述四个遗址以外,朱家坟头、蓄树岭、罗家柏岭、周家湾等遗址的发掘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这些发现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表明了遗址群存在功能区划,同时揭示了生产专业化与社会阶层化的总体趋势。

专家认为,谭家岭古城的发现,将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文化中心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500年,而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发现,提示遗址的中心地位可能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末期和夏纪年时期。以谭家岭为代表的多批精美玉器的发现,表明后石家河文化阶段,文化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元融合与中兴强盛的态势。后石家河文化阶段的聚落中心与文化格局仍是今后发现与研究的重大攻关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