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节习俗,你和娃知道几个?

       过年啦!

那些年俗,

你还知道多少?

“过年”是一个多么让人向往的字眼……小时候可能就是盼望穿新衣服,放鞭炮,拿压岁钱,长大了则是盼望放假!回家!

说到过年,很多人会觉得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好像就是吃吃饭,逛逛街,打打牌,看看电视,难道除了这些就没有别的了吗?!今天安全君就带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过年的……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已经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正月里的传统习俗,从初一到十五,几乎每天都有新花样,今天就来说说前七天的习俗,让孩子们了解一下,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年。

过年

习俗

除夕: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有些地方还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在门上。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年夜饭是除夕,乃至整一年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在北方,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还会在饺子中包上花生或其他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陪伴大家一起守岁的还有春晚,从1983年起,春晚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了35个年头。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初一:正月初一拜大年

正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都会放炮,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寓意着新的一年开门大吉,红红火火。

接下来,就是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据说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间相互道贺。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吉祥的话语,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另外传说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因此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

初二:正月初二回娘家

在这一天,已婚的女儿们会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亲戚以及好友。

在旧时代,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他们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团圆饭。不过现在社会,男女平等,大家也不会非常较真的遵循这样的习俗了。


初三:谷子生日、小年朝、赤狗日...

正月初三又称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初三又称赤狗日,据说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这一天要足不出户,留在家中。古时,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与人发生口角争执,防止招惹口舌是非。不过,现在这个风俗也被慢慢的淡化,大家依旧会在这一天,出门访友。

正月初三,还是“谷子的生日”,所以在这天家家户户会祈年,而且不能吃米饭,不然会影响来年的谷物收成。

初四:正月初四迎灶神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经常说的“三羊开泰”就是指的这个,是吉祥的象征。传说灶王爷在今天要来查户口,所以不宜出远门。家家户户要吃折罗,“扔穷”。

“送神早,接神迟”,详细说就是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全家一起吃“折罗”,或许这个说法现在的人比较少听到了。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寓意来年不愁吃穿、招财进宝。

迎灶神。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初五:正月初五来破五

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允许搞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此日为“破五”。

人们早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大家一般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大年初六开门营业

按照汉族习俗,初六是店铺大开张的日子,放鞭炮象征着今年的生意会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

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初七:大年初七人人都过生日

大年初七“人日”,又叫“人胜日”“人庆”等,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人人都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这些都是传统的习俗,有些已经被我们所摒弃,有些还保留着。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甚至奇葩的习俗。

安全君说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你们家乡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来,一起晒一晒

原标题:《【除夕】老祖宗留下的春节习俗,你和娃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