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公民个体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仅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学习,更需要党员和干部自觉践行。加强组织领导,贯彻群众路线,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让全社会参与进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领导
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现有的政绩考评与干部选拔机制引导下,一些干部认为价值观建设是“务虚”的工作,经济发展、维护稳定才是“务实”,因而容易以走过场的心态对待。殊不知这是一种浅见。从长远和全局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眼前和地方来说,它也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创造优良投资环境也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在以往,廉价的土地、优惠的税收等是主要的竞争优势,如今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的优惠空间越来越小,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使投资商越来越看重政府的效能与廉洁程度、社会治理水平、人文气息、社会风尚等“软实力”。于是,这些软实力构成了地方竞争的“硬实力”。比较各地的区域发展可以看到,文化软实力在深层次上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把这项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营造环境,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事实上,价值观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紧密相关。比如,维护稳定是令各级政府焦虑的一件大事,如果停留在“被动维稳”甚至“暴力维稳”的层面上,不仅不能有效解决矛盾甚至会加剧冲突。将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善政府工作作风,形成化解矛盾的良好机制和平和心态,增进政府与群众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可以在形成共识中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形成谋发展、求稳定、促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为实现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很“实”的工作,更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将虚与实、长远与眼前结合起来,需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项实际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当然,价值观建设不像招商引资、城市建设那样很快出政绩、塑形象,它需要长期的投入而且未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各级领导有更高的战略眼光、有为民众谋福祉的理念,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践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要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价值观建设是观念、思想、心灵世界的工作,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任何强制、粗暴的做法都只能适得其反,必须充分尊重规律,尊重事实,尊重群众,探索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路径、方法,改进领导思路和作风,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以引导社会风尚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具有极大的示范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篇》。]中国人在历史上就认可“以吏为师”,官吏不仅要秉公办事、恪尽职守,而且要做道德的楷模、为民众追随。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为其党员具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自然要走在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这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过程中,党的思想和作风建设都面临严峻挑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奢靡浪费、贪污腐化,显示了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下滑。一些干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肆无忌惮地进行权钱交易、卖官鬻爵,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道德教化是十分乏力的,腐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产生了极大的消解作用。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党中央下决心反腐倡廉、既“打苍蝇”也“打老虎”,加大制度反腐的力度,倡导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风尚,深得人心。引导党员干部经受得住权力的诱惑,让权力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关系党的命运和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需要多管齐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党的建设中。一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用人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需要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把好关,决不能把思想腐化、道德败坏的人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下,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政绩成为考评和升迁的主要依据,这激发了干部谋发展的干劲,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不过过犹不及,过分看重政绩而忽视德行也会出现偏差,甚至带来长久的危害。这就要求在干部选拔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德”与“能”结合起来,突出“德”的分量。二是加强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通过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洁生活情趣,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自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以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活动全面展开,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支持,这也说明了人心所向。
(三)让全社会动员起来,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势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政各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良好局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在联系相关社会群体、推动相关领域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大作用。比如,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行业协会、商会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企业和企业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需要各个行业、各个企业行动起来。我国现有企业法人单位有几百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民营企业,其经营理念、组织文化等不仅直接影响从业的数亿人员,而且通过其产品和服务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因此,工商联、商会等组织应该引导企业和企业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总体大势中确立企业的价值定位,进而以企业文化的培育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让企业家在实践中认识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企业素质、凝聚员工力量、积极贡献社会的途径,也可以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百年老店”、争创世界一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知识界在阐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文以载道”,从古以来人们将文人视为社会良知的代表,文人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抵制社会歪风邪气中走在前列。随着教育的普及,知识界队伍不断壮大,它们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也在提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知识界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增强自觉担当意识,在研究、宣传、育人等各个环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发育和成长,鼓励人民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将一些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务交给群众自己去处理,这是“社会创新”的一个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新型社会组织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它们可以组织群众展开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群众在自觉自愿的活动中培育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使之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事务
城乡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依托,农村、企业、社区、机关、学校等基层单位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之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中,融入城乡居民自治中,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和人们自觉行动。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接受并自觉践行,才是鲜活的,也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必须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的事务而非外在的任务。这就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共同事务中来,在相互尊重、充分协商、合作互动中化解矛盾、增进共识、寻求理解、强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青少年的生力军作用,发挥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作用,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容易的事情,不会一声令下就能使人们自觉接受,也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在现实中存在说一套做一套、形式主义地应付上级等现象,这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落空。只有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付诸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尽职责的行动,才能取得实效。深入领会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防止“一阵风”、走过场,需要全党和全社会自觉学习、认真实践,致力于改革创新,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携手共建中华民族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