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阐释专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传播和变化与该时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立足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生动局面。

(一)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唯GDP”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抽象地说,发展为一种“工具理性”支配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导致“为发展而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反而弄不清“发展是为了什么”等价值导向问题。在反思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念逐渐被接受,这是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发展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如此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发展不只是发展经济实现富强,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圭臬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的决策对于整个发展起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主要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考量和平衡各种利益,坚持何种价值导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站在追求政绩的立场上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谋长远发展;是投资者的利益至上还是民众的利益优先?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政府决策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这要求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调动起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行为横行,社会诚信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诚信和法治之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竭泽而渔、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可持续,诚实、信任、友善、合作则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道德基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应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而要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一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又不伤害社会利益的模式。从现实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引发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以其强大意志左右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决策,损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资本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常常会伤害民众利益,这时,政府就要主动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以此来消解资本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如今,一些企业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攸关,因而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三)在建设“法治中国”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政府的决策还是企业的行为,它们背后都为某种利益和观念所驱动,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那么,如何约束和引导权力与资本,避免权力被滥用、也避免资本伤害公众利益?显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教育是不行的,推行法治和民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权力和资本都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扩张的本能,必须依靠更强大的制度约束把它们“放到笼子里”,才能使之不伤害社会。这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存在互补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法治中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都是法治的精神、理念与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赋予强大保障,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其中的关键是,掌握权力的执法者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各种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的运行严格按照法治的规则进行,从制度上避免权力的滥用,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特别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们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内心深处服从法律的统治,培育对法治的信仰。当法治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信仰时,人们会想方设法规避法律或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拿法律做交易、视法律为儿戏,尤其是以权代法。所以,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所在。

(四)在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结果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必须推动治理创新,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等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试验,其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扩展治理的主体,让社会组织、公民、媒体等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围绕公共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在互动与妥协中达成共识;推行开放式决策,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促成利益共享。面对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公众觉醒了的维权意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完善制度中形成激发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力。治理创新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推动制度创新,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还要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现实中存在“好人没有好报”“有德者无福”的现象,“老实人吃亏”的现实也让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张“不能让孩子太老实了”。破解这一道德悖论,除了继续进行道德宣传之外,还应建立各种合理的奖惩机制,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行好事、做好人、有好报的预期和信念。比如,中国的富人阶层已十分庞大,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快速拉大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矛盾加剧的重要根源。一个事实是,富人阶层的形成既有勤劳致富的成分,也有通过钻体制性漏洞、进行权钱交易等攫取财富的普遍现象,其中充满了各种“原罪”。今天,不能用“打土豪”的方式“均贫富”,但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面对严重的社会对立,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新考量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在保护个人财产的同时,创新慈善制度,鼓励富人从事慈善事业,避免财富大量流失海外。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抵制为富不仁、拜金主义,引导人们尤其是富人积德行善,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的和谐。

(五)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起来便是完美的,总会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试验创新中完善和发展的。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才能为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是否支持改革,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坚持真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非个人利益至上,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