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门争分夺秒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2020年07月25日
稻秧正绿,禾苗正壮。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天门。
六七月份,正是中稻拔节生长的好时节。然而今年这个时期,洪水几番来袭,令当地不少以种地为生的老百姓几经风浪。
尽管汉北河、张家湖高水位的威胁还未散去,但人们的勇气和希望还在——不少村民已经在当地政府及农技专家的帮助下,争分夺秒进行灾后补种,希望能最大程度弥补损失。
争分夺秒,赶在8月1日前完成补种
“突突突……”7月23日上午,一辆摩托车驶过,车上两位村民热情地和神风合作社理事长吴青平打了个招呼。两个人的小腿上裹着明显的泥土,一看就是刚刚在田里干完活。
驾车驶入杨林街道办事处沙滩村,沿途可见在田间忙着插秧的村民。
小小一粒粮食,事关国计,更是民生。
从地上拾起一把秧苗,吴青平心疼地整理好,转手放在了一旁的拖拉机上。
6月28日,第一场暴雨就给了吴青平狠狠的“下马威”。暴脾气的雨一下,合作社2100亩水稻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白汪汪的“湖”。吴青平眼眶一热,水稻最怕没顶,“一捂水就全完了。”
获知灾情,村里、街道办事处、市里当天紧急调来泵机,将积水抽往汉北河。从吴青平当时拍摄的照片上,还能窥见当时激烈、惊险的场景。
排水,下雨,继续排,继续下,22台泵机日夜轰鸣,顽强地与“雨神”搏斗,历经13天,水稻终于露出了头。盘点下来,合作社有600亩水稻田绝收。“得亏干部们在这里日夜排水,不然全得‘挑起’(方言,意为全军覆没)。”吴青平说,干部们怎么在做事,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哩,希望尽力止损。”
7月23日,受灾田地里开始孕育新的生机,即将重新成为绿色的田野——
受灾程度较轻的稻田里,村民们正在将生长密集处的秧苗移植过来。“尖子上黄黄的秧苗,还能长吗?”“能!就是产量会同比减少三成左右。”
绝收的稻田里,村民们种上了“早稻翻秋”种子。“这个节点,只能用常规早稻,生长期短一些,避免收获时遇到寒露、霜降等天气遭到损失。”吴青平说,补种、撒播,都要赶在8月1日之前完成,尽管“早稻翻秋”产量会少一些,但比不种要强得多。
不等不靠,主动自救
7月17日,天门市农业农村局下发文件,对因灾绝收水稻实行“早稻翻秋”补种田块,按照20元/亩的标准给予购种补贴。
在此前一天,净潭乡白湖村会计程中华就和同村的十几位村民“搭伙”,到九真镇购买种子。
7月21日、22日,在绝收的200多亩土地上,村民们打田、播种、育秧,“早稻翻秋”的种子已全部种下。
老百姓为何这么主动?
“村里6月20日就启用了所有的泵站,之前沟渠也都进行了疏通、排水,只怪雨水下得太急太大,低洼的田地还是遭了灾。”净潭乡农技中心主任胡大为介绍,“村民们都能理解,应该开展生产自救,这秧再不插上去,就会误了一年的收成。”
被水浸泡过的水稻,最容易引发纹枯病、稻瘟病。眼下,村里两台无人机忙着打药、施肥,预防疾病发生。
7月19日,该市农业农村局组织调运“早稻翻秋”种子8万公斤,保障农民及时开展“早稻翻秋”。
对汛情更准确、更科学的预估,也让一些合作社应对灾害有了更充分的准备。
灾情最严重的时候,同乐村水淹面积超过1500亩左右。由于提前做了预估,7月2日左右,合作社就在大棚抢育了30多亩秧苗,7月13日开始做补种准备。
7月20日,同乐村11组村民彭正在浸泡的谷种已经破胸、粉嘴,马上就能出芽了。彭正在的8亩农田已经绝收,在合作社的指导下,7月13日她浸泡了谷种,准备补种。
“水一退下去就泡了一点谷,赶早一天是一天,自己弄一点收一点,只要赶在农历十月不打霜,这谷就能收到手了。”彭正在的手上忙个不停,生怕耽误了一点点抢种的时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通讯员 天广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