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践行志愿者誓言:诚信群体——红马甲战队,天门抗疫侧记 2020-03-05 16:27 云中漫步 0 一人的力量虽小,汇聚了一群人的力量却是强大的,物资输送、道口监测、社区排查、困难帮扶、巡逻值守、心理疏导、代购物资……每一处,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志愿者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在特殊时期,连结着这座城市的血脉。值此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之际,记者走近战“疫”中的天门志愿者,回溯一串串坚实足迹,感受“红马甲”带给一座城市的温度和力量。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市文明办、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发出倡议,号召志愿者各尽所能,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尽一份力量。市志愿者协会、天路户外公益志愿者服务队等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闻令而动。从最初几百名志愿者请缨,到现在2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近15000名志愿者分布疫情防控一线,天门,已汇聚起志愿者群体的磅礴力量。 市志愿者协会全力做好安全防护、后勤服务,让志愿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许多一线工作者逆行而上,坚守岗位,无暇修剪头发;一线防控用车出现故障也无处维修;部分农户因运输问题蔬菜滞销……市志愿者协会在了解到疫情防控志愿者及群众的相关需求后,组织纤手造型的造型师为社区卡口点值守志愿者义剪;组织流动补胎平台为汽车提供补胎换胎服务;市志愿者协会主动对接农户帮助销售配送滞销蔬菜。市志愿者协会听党指挥,迅速行动,以实际行动彰显志愿者的初心和担当,谱写出新时代的抗疫奉献之歌。 “会长过来了,大家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3月5日中午快一点钟,语音刚落,那边就传来“咆哮”:“快把东西从车上搬过去,大家都还没吃饭,去超市给大家买了几箱方便面和水,条件有限,将就一下吃,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干活。”说话的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叫汪维健,天门市志愿者协会会长。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疫情发生后,汪维健就带领部分志愿者奔波在抗疫一线,他们通过协会筹款,购买了医用口罩、隔离服等防护物资,运送到一线医院和社区。 此后,通过努力,汪维健成功对接“壹基金”公益组织,他带领志愿者把“壹基金”捐赠的一只只口罩、一部部对讲机、一桶桶消毒水、一副副护目镜、一件件防护衣等运送至市一医等医疗机构。他还个人出资购买医用手套等防护物资,捐赠给定点救治医院。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人员不能太多造成聚集,他叫来自己的弟弟汪维康,兄弟齐心战疫……哪里有需要,就奔赴哪里。 “他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车上,一天到晚没有歇的时候。”志愿者小吴说的是天路户外公益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汪平。从大年初四开始至今,汪平马不停蹄,不是运送物资、就是跑医院、巡逻值守。市为学商贸有限公司捐赠一线防控人员及乡镇贫困户牛奶、酸奶等物资,汪平和志愿者统计好人数、需求量后,组织人员、车辆装货,分别送至值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交警、部分乡镇的贫困户手中。这只是志愿者“领头羊”志愿服务的一个侧面,一名名志愿者在“火车头”的带领下,有序有力高效开展志愿服务。 父子、夫妻、兄弟齐上阵2月27日下午5点多,市文化宫的地下车库里,十几名志愿者们正飞快地分装消毒酒精,准备分发给在路口执勤和值守的一线民警、志愿者。 一个精瘦的男人在人群中给大家发买来的晚餐饼干,他叫朱有红,每次志愿服务任务来临,他率先发布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发动身边人参加志愿服务。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女儿朱露结霜、年仅22岁的儿子朱龙腾宇也加入志愿服务。“虽然同样在做抗疫志愿服务,但一家三口并不是常在一起,只有遇到繁重的任务时才会在一起”,汪维健说,志愿者都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哪里有需要,就迅速奔向哪里。2月下旬的一天,山西临汾捐赠天门生活物资,停在市实验小学急需人手卸货,朱有红在他创建的“抗击新冠肺炎民间志愿服务群”一声号召,不到半小时内,就有30名志愿者投身卸货搬运,朱有红一家三口等志愿者挥汗如雨,将三辆大卡车的物资一下午就安置妥当,送货过来的几名山西司机看到很钦佩,竖起大拇指:“你们天门人真棒,你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像朱有红一样,一家人、父子兵、夫妻、兄弟齐上阵,积极加入志愿服务的还有边文兵、晏双玲夫妻,刘洋、陈霞夫妻,孙雄、倪贝贝夫妇等。潘俊凯、潘思聪、潘旋三人是堂兄弟,一家三个男儿上战场,起初家人特别担心他们的安危,但看到三人虽累但乐此不疲,也只有反复叮嘱他们注意做好防护。边文兵、晏双玲夫妇的孩子读高中,他们做志愿者,懂事的孩子每天在家上网课,自己照顾自己;90后孙雄、倪贝贝夫妻,孩子年仅6岁,看到志愿者驰援战场,夫妻俩给公婆做思想工作,将孩子托付给公婆照看,只要群里一声召唤,随叫随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她叫黄华,襄阳市襄州区卫健系统一名工作人员,跟随丈夫回到婆家石家河镇北港湖村过年,却因疫情滞留婆家。自2月13日以来,她主动请缨,参与北港湖村17组卡口值守、生活物资接收整理等项工作。每天下午1点至晚上8点,黄华戴着志愿者袖章值守,严格把关,“我是外地人,对当地村民并不熟悉,更不怕得罪人”,黄华说,这成为她的“优势”。但是,只要村民的快递、生活物资等到了卡口值守点,她总是第一时间清理分类、热情服务。他叫王勇刚,身有残疾,是黄潭镇新华村贫困户。“平时镇里村里都对我很照顾,现在国难当头,疫情凶险,我也想尽点力。”他主动参加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封堵口子、值守哨棚、帮助村民运输生活物资……他叫龚文浩,90后党员,退伍军人,原本打算过完年之后开始创业,却被疫情打乱了计划。他主动联系团市委的工作人员,在团市委的推荐下,他加入志愿者协会,由于市里汽车禁行,道路封闭,他常常需要绕行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志愿服务点。有志愿者说“就冲你步行一个小时过来帮忙,就值得肯定。”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军人退伍不褪色,我是党员,就更应该冲锋在前。”龚文浩也是团省委第六期“青社工程”培训班的学员,作为第二小组组长的他,还积极发动小组成员捐款捐物,号召大家做有党性、有觉悟的先进学员,在青年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截至4日,他所在的第二小组共捐款捐物56.5万元。他叫龚必刻,天门最美志愿者,华泰中学青年骨干教师,抗疫期间,他号召办公室的同事一起加入志愿活动;他叫杨浩渺,一名个体户,有时因事暂不能参加志愿活动时,他为大家送来水果和防护口罩;她叫杨红英,1966年出生的她,每次奋战在搬运物资的一线,被大家称为“硬核阿姨”……在天门志愿者队伍里,有太多感人的故事,他们中,既有年过半百的60后,也有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不分男女老幼,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汇聚奉献、友爱的磅礴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