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好疫情防控安全网 我市17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战“疫”

“我是共产党员,让我先上!”

“我申请到村居值守,与坚守在基层一线抗击疫情的同志们共同战斗,请组织批准!”

疫情期间,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号召,先后有17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赴村居,守卡口、广宣传、代买物资……靠前战斗、勇于担当,做到了“本领下沉”、“作风下沉”,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保障。

甘当防控“守门员”

“出战!”

2月15日早上8点,李妮丰在微信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发的照片里,她戴着口罩和志愿者的红袖章,上面画着大大的卡通笑脸,对着镜头比出“加油”的手势。

35岁的李妮丰是市民政局下沉新城社区干部。不久前,在接到单位通知后,她立即报名请战。

社区是疫情防控前沿阵地,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新城社区现在住人口近2万,防疫工作任务繁重。

李妮丰负责的滨江美景湾小区共500多户,除了留有一个紧急通道外,其他出口都已经封闭,李妮丰已经连续十多天在这里充当“守门员”。

因为是女同志,大家一开始并没有安排她晚班,她就主动请缨挪到晚上。“晚上值班更辛苦,我年轻没事儿,多承担点。”李妮丰说。

“你好,请出示通行证。”20日中午,记者看到,戴着口罩的李妮丰,正认真仔细地核查居民通行证和身份证、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后才放行。“坚守在抗疫的第一线,责任重大,容不得半点闪失。”

“你好,家里有人吗?今天体温多少?”

“你好,我是小区工作人员,家里有没有什么需要?”

值守结束后,李妮丰又逐一打电话给她所负责的40多户居民,排查有没有异常情况。等忙完,早已经过了饭点,她就泡了一碗方便面当作晚餐。“小区有不少外地返乡人员,特别是武汉回来的,都是排查的重点对象,不敢出纰漏。”李妮丰说。

“下沉党员干部来社区支援,就像是‘及时雨’,大大提高了社区工作效率,真正为社区减压。”新城社区党委书记边文芳说,该社区有来自市检察院、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体局等单位的168位下沉党员干部加持助力。

疫情发生以来,如何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做好人员排查、封闭管理,是需要破解的一大难题。

2月14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从市直单位抽调1100多名党员干部下沉到“两办一园”40个社区(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这个数字在持续增加。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员干部迅速到岗到位,始终坚守在防疫一线,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与社区(村)工作人员一起做好宣传引导、人员摸排、出入管理、体温测量、交通值守等工作,为群众把好“防控关”,站好“安全岗”,构筑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接地气的“宣传员”

21日一大早,市法院派驻蒋场镇李场村疫情防控工作队队长鲁志祥来到一户村民家中,测量体温,了解一家人的身体状况、家庭卫生消毒和生产生活情况。

原来,该村民的一个亲戚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其一家6口均为密切接触者,在隔离点隔离14天后,身体均无异常。20日下午,被村委会接回。

看到他们身体健康,鲁志祥放心不少。除了告诉他们科学洗手、做好防护外,他还不厌其烦地嘱咐:“虽然你们解除了隔离,但还是不能出门,有什么需要就找我。”

“今年过年不串门,来串门的是敌人,敌人来了不开门……”鲁志祥只要没事儿就拿着喇叭在村里广播,挨家挨户宣传,提示村民们减少外出、避免聚集、加强防护,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和排查工作。同时,逐一登记了解返乡人员情况,确保不漏一人。

 “开始总有村民按捺不住三三两两聊天,好说歹说半天,收效甚微。”鲁志祥没有气馁,他把在网上看的一些被感染后隔离的案例拿来警醒群众,引导大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喉咙说到沙哑,他就喝两口水继续。慢慢地,大家被他感动,开始有了转变。

“鲁队长每天拿着喇叭在村里喊,从早到晚,真的很辛苦。”村民们纷纷表示,听他的,尽量不出门。

为确保隐患不进村,鲁志祥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组干部在出入村多个路口设立卡口,全天24小时逢车必检、逢人必查。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像鲁志祥一样的扶贫驻村工作队员,迅速转换角色,调整为农村疫情防控工作队员,变身防疫“急先锋”。他们按照市指挥部“四早、四集中、四个必须”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四队两员”(宣传队、巡逻纠察队、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信息报送员、矛盾调处员)的作用,已连续奋战20多天。

目前,全市共有165支工作队、603名队员投身到战“疫”一线。

特殊时期的“勤务员”

“要村民不出门,必须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这是市教育局驻佛子山镇双湖村第一书记、疫情防控工作队队员马新山重点考虑的问题。

双湖村共358户、1474人。想要彻底杜绝走动,必须把这一千多人的生活妥善安排好。马新山想到了微信群,之前为了掌握村里的动向,他建过一个治安群,群里有不少村民加入。他立马把治安群变成了服务群,谁家需要购买什么就在群里“喊”一声,再由登记员进行统计,分成生活物资、婴幼儿用品、药品等类别后,由村干部、工作队和志愿者分头购买后分发给大家。

疫情发生后,乡镇药店断货,药品采买只能到市区。“有的药名一样但厂家不一样,有的药必须去指定医院或药店才能买到,所以买药是个工作量很大的活。”马新山说,有一天,他辗转城区几个药房,才买齐了村民指定的共计4300多元的药品。

“有什么需要的东西,请跟我们联系。”这是很多下沉党员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切实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他们既是“勤务员”,又是货物“搬运工”,为大家送去生活必需品,免去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正因为有了这些群众的“勤务员”,疫情防控路上才多了一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