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杂记】我们在一线

2月15日,不知不觉,这已经是我和同事们奋战在防疫一线的第22天了。虽然天天忙得脚不沾地,但偶有空闲,思绪还是忍不住回到那些或辛酸、或振奋、或感动的瞬间。

“今天就带着你的组员去感染一区(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科室)报道、参加培训,明天正式进驻。”时间的指针拨回22天前,大年三十,这个意料之中的电话,将我从心内科召唤至防疫一线。

疫情就是命令,我迅速安排好科室的工作,带着组员奔赴感染一区。失约了和家人的团聚,当天,我和同事们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一遍遍学习穿脱防护衣、复习新冠肺炎的诊治规范。重新当起“学生”,只为了能更好地救治患者。

说起来,每个医务人员都是普通人,都有父母,有爱人,有孩子,但是,在疫情面前,他们逆行的脚步,都没有丝毫迟疑。

儿科的蔡志军医生,从设立发热门诊开始,承担了本科室全部工作,为了节省时间,他选择不回家,一个人住在地下室的行军床上,想孩子了,就远远地看上一眼;

ICU的王莹副主任,除了自己科室的日常事务外,义无反顾承担起全院重症病人管理的重任,还亲自下病房,为需要呼吸机治疗的病人调试呼吸机,疏导病人情绪;

麻醉科的李熊刚主任,面对第一例需要行气管插管有创通气的病人,不顾危险亲自上阵,一句“我是党员,我先上”,朴实而坚定;

艾黎明主任,年过花甲,仍然像年轻人一样,阅片、看病人、指导危重病人的抢救,从来没有说一句累,叫一声苦;

我的医生战友们:孔海英、王德超、李永奖、王晓雁、许维、李健勇,你们每天数次进病房查房,了解病人的第一手资料,逐一电话联系患者与家属,耐心告知病情及进展情况,还要不厌其烦地为病人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因为你们知道,消极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治疗。

我的护士姐妹们:徐世琳、鲁俊玲,最早参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胡文丽,在第一批大量病人需要使用呼吸机时,工作量很大,但安排得有条不紊……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是临时组建的队伍,请原谅我,无法全部记住你们的名字,但是我知道,女子柔弱,遇事则刚。你们为了减少进出病房的时间、节约防护物资,数小时不吃不喝,即使在特殊的那几天,也想着各种方法来应对;我知道,你们也有担心和害怕,晚上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地流泪,但第二天,你们仍然斗志昂扬地出现在病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我更知道啊,你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拖着沉重的步伐在病房穿梭几个小时为患者做着各种治疗的艰难,因为我也始终和你们站在一起。

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留下了太多的哭。看到给危重病人用尽所有治疗手段仍然无法缓解时,无力的哭;得知同事有可能被感染时,担心的哭;看到你因为穿着防护服十分憋闷,匆匆脱了衣服出来哇哇呕吐,却在稍稍休息后又重新进入病房,感动的哭;看到你体力不支晕倒在更衣间、你换班后需要吸氧、还有你脱下隔离服后湿透的衣服,心疼的哭……

当然,这里也有太多的笑。每天下午,病人的体温监测完毕,各项检查结果陆续送达,看到指标都在好转,我们开心的笑;同事解除被感染的警报,我们如释重负的笑;脱下口罩帽子,望着各自如出一辙的“口罩脸”,我们调侃的笑;平安离开隔离病房,平安渡过医学观察期,我们胜利的笑;看到1例、9例,更多的病人即将出院时,我们欣慰的笑……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期待阴霾早点过去,阳光普照大地;期待宅在家的人们能早日走出来,战友们能回家团圆;期待春暖花开、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