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后的逆行者――疾控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几乎与亲人“绝缘”, 奔赴疫情防控一线,逆行定格最美画面,或开展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追踪,或开展样本的化验检测,或开展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居住地的内外环境等场所消毒处理......

他们平时都在你的身边,是平凡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有过一面之缘。在疫情发生的时候,你可能更不知道他是谁,因为他们已经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带上了护目镜。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他们奋战在防疫一线,舍生忘死、负重前行,为了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们的职责不是抢救感染的病人,但是他们可以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

所有的他(她)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疾控人!

29日,记者在他(她)们忙碌之余进行了采访。

李谢蓉是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理机动队检验组人员,今年27岁,在市疾控中心工作已达6年。

当疫情来临,已是两岁孩子母亲的她主动请缨,于22日,与组内其他人员一道开展首个疫情样本化验检测,核对样品、开展体系配置、结果分析等十余道工序,一一严格按规程检测,心无旁骛,一丝不苟。

次日,检测结果送省疾控中心复核,省疾控中心回复:“完全正确”――此举一锤定音,得到了省疾控中心的认可、授权,为我市及时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病毒核酸检测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因为样本有可能是病毒含量极高的污染源,必须在特定的实验室,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行化验、观察、等待结果,每份标本需要连续工作14个小时才能出结果。这期间,一刻也不能放松,因为既要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还要确保自己负重工作时不能虚脱。

李谢蓉与组内其他人员一道常常在实验室呆至次日凌晨,早的约在2时,晚的约在4时,次日照常上班,奋战一线。

由于纪律规定,检测人员在岗和休息期间都不能回家,李谢蓉及组内其他人员几乎与亲人“绝缘”。

李谢蓉说:“起初有点忐忑不安,但看到身边同事都毫不犹豫上了防控疫情的一线,能为疫情防控做点什么,也对得起疾控人这个称呼,疾病防控是我们职责所在,不能退缩,也没有退缩。”

检验组负责人介绍:天门每天的确诊病例就是检验组人员检测出来的,有天,该组人员结束“战斗”在市疾控门前拍下合影时,安静的街道上走过的一个路人,朝着他们握拳喊着:湖北加油,武汉加油,天门加油!给他们鼓劲,他们劲头更足了。

肖瑶是流行病学调查组人员。28日本是他结婚的日子。疫情发生后,他更改了婚期,如往常一样坚守岗位,当日忙碌之余,歉疚地向他的“新娘”发了一个红包。

他的新娘是杨林人,对他的工作也很理解。

肖瑶告诉记者,每位因发病而住院的疑似病例,疾控人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身穿厚厚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胶鞋,戴着面罩、护目镜,双层手套,对近在眼前的病人进行询问,详细了解病人发病前、后的接触史,曾经去过的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发病时间、发病过程及就医情况等。所有细节都不能错过,确保万无一失。在这种状态下完成流调任务后,队员往往会出一身汗,护目镜也模糊不清。负重前行的流调队员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克服各种困难和不适,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同时,要开展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和追踪,即通过流调,疾控人掌握密切接触者的线索和范围,第一时间找到与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包括家人、同事、朋友,共同就餐,同乘一个交通工具,一起旅游等人员。虽然如大海捞针般艰难,但一个也不能漏掉。对密切接触者及时隔离、观察,防止疫情的扩大。

颜琦、尹家伟是市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处理机动队消杀组成员。他俩均27岁,去年才加入疾控队伍,但当疫情发生后,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心理压力,他们服从安排,没有丝毫犹豫和退却。

他俩与该组成员在消毒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防护标准穿戴厚重的防护装备,护目镜易起雾,视野模糊,几乎看不清,常常呼吸不畅。一次消毒任务经常是到凌晨2、3点才能结束。

“疫情来临,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更多的人避免感染。”简单的一句话,轻描淡写间只是为了守护市民享受岁月静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