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场上,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宁愿把危险留给自己,也要尽全力让疑似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我是党员,让我先上……”面对高度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1月31日,市一医麻醉科主任李熊刚毫不犹豫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一例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实施了气管插管,进行首例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并取得明显效果。
36岁的吴某(化名),十余天前因为身体不适住院,经过专家组积极治疗,但仍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精神差,即使已经给予了无创呼吸机治疗,血氧饱和度仍只有40%左右,被临床诊断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患者。
经过天门市一医呼吸机治疗专家组会诊,一致认为需施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但是这种方式施行起来,很容易产生大量气溶胶,加剧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医护人员将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
“哪怕在平时,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治疗都属于高危操作,因为要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医护人员面临的风险大,尤其目前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高发期,被呼吸道分泌物感染的风险更大!”但是,李熊刚在关键时刻亮出党员身份,更亮出了“我是党员,让我先上”的担当!
此时,市一医副院长陈友平,感染科专家艾黎明,麻醉科主任李熊刚,特殊时期感染一区值班主任尹琼,ICU护士曾慧荣,呼吸机治疗专家组组长ICU副主任王莹、呼吸内科副主任胡福英,感染科的护士长胡文丽、刘兵,护士熊玉茹等医护人员,一起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在李熊刚主任的指令下,护士依次将镇静药、镇痛药、肌松药注入病人体内,先用面罩紧闭辅助呼吸,待病人自主呼吸完全停止,李熊刚在可视喉镜的引导下迅速进行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通气,20秒钟后血氧饱和度就上升到95%—97%。
“成功了!”身穿厚重的隔离服,隔着已渐渐模糊的护目镜,医护人员打起胜利的V手势。
“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正常人体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为90%以上。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物氧化过程,而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氧,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再输送到人体各部分组织细胞中去。血液携带输送氧气的能力即用血氧饱和度来衡量。”市一医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该院在疫情防控时期的首例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治疗,有效提升了危重病人的血氧饱和度,避免了病人呼吸衰竭。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人会很快因为呼吸衰竭而亡。”虽然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了病人,但医护人员看到危重病人转危为安,深受鼓舞。首例的成功实践,让他们毫不懈怠,接着,又对5位疑似危重患者施行了无创呼吸机治疗,目前,这些患者情况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