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 蛰虫休眠,万物收藏

今年11月7日是“立冬”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 • 释义

冬夏两字的部首都是夂,像走路姿态,后脚跟前脚,冬在上,夏在下,象征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底下两点,丶是断句的顿号,代表“有所绝止而识之”。冬因此是静思的季节,四季到此终了,新岁自此孕育。冬日烈烈,飘风发发,烈烈是冽冽,发发是风声,“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冰寒于水,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冬寒水结,是为伏阴。孟冬始冰,仲冬冰壮,季冬冰盛。

二候,地始冻

 

 

冰壮曰“冻”,地冻为凝结,“霭霭野浮阳,晖晖水披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雁蜃

 

与“雀入大水为蛤”相对应,蜃是大蛤,古人认为,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

立冬 • 气候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立冬 • 农事

立冬前后,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

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

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正值冬麦播种黄金季节,油菜一般已进入二叶期。

 

立冬 • 习俗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

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

我国北方,人们则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立冬 • 农谚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 • 切记

立冬后:水始冰,地始冻,芳草化薪,蛰虫休眠,万物始收藏。橙橘登,山药乳,西风作北风,秋冬气始交。芦始荻,朝菌歇,清霜冷絮,枯树吟独。逐光暖行、庭前负暄,今宵寒较昨夜多。待月半、风孤,拟约寒炉美酒叙旧诗,闲话暖阳小火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