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被“假精致”掏空了吗?

小家电,非戴森不用;赏樱花,非日本不“刷”;选服装,非“设计款”不穿……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民众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渐趋热切。然而,当下一些年轻人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掩盖下的预消费、高消费,让无孔不入的“精致”透支钱包,掏空身心。

而立之年的王玲来自苏北小城,在苏州一家外贸企业上班,月薪近6000元。她和同事常常在日式料理店享用六七十元一份的商务套餐,下午还要来一杯星巴克咖啡或是点一份手作蛋糕。算下来,工作日仅午餐和下午茶,就要花费100多元。“房租2500元,加上日用品、朋友聚会、礼金等,入不敷出。”王玲拆东墙补西墙,眼下欠款7万多元,但她不太在意,“因为刷卡,金钱流失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再说,找最优角度发个朋友圈,就完全可以抵消花钱的痛感。”

网络讽喻短片《虚假的你》,展现的正是“网上的你”和“现实中的你”的巨大反差:网上的你戴着骑行头盔,宛如一个户外运动爱好者,而真实的你开着车,看到户外风光急忙拿出头盔;网上和谐欢乐的4人聚餐,而事实是你们刚落座就各自埋头玩手机,叫服务员帮忙拍完合照,转头又各自沉浸在手机里……

朋友圈里岁月静好,现实却乱成一团糟。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披上了“假精致”的华丽外套?

“精致的伪装主义者”看似荒诞,暴露出的则是人性的虚荣和社会风气的浮泛。

有调查显示,我国90后在借贷市场中占比高达49.31%,位居亚洲同龄人首位。

数据暴露出当下部分年轻人“面子”凌驾于“票子”之上的尴尬现实。一位资深刑警从近期办理的多起“校园贷”案件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许多“校园贷”受害者,特别是女生,往往因为要购买一台iPad,或是要做一个微整形手术,而在“校园贷”中越陷越深。“在她们眼中,iPad是精致生活的象征,是在公众面前炫耀的资本。”

此外,一些人因“伪合群”而重金“买单”。

“看到同事都那么精致,如果我不假装一下,很可能会被他们排除在圈子外。”从河南来苏州务工的周超26岁,他说,同事中不少是本地人,家庭条件优越,如果不极力装点自己,很容易被排挤、被冷落。

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认为,“假精致”还与这一代年轻人的内心孤独有关。“现下的年轻一代,很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因此这一群体更愿意为满足内心感受而任性一回。

生活中,有仪式感并不是坏事,但为了不切实际的“假精致”,让自己焦头烂额,甚至陷入“隐形贫困”,得不偿失。

一位心理学家表示,要有崭新的价值判断,改变“物质比素质重要”的观点。“物质只是一时的,素质才是常伴一生的。”同时,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揠苗助长,过早消费能力之外的东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曾说过,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是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因此,精致不能依靠高消费来实现,而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

作家林徽因曾有过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住在偏僻简陋的屋子里,然而她却坚持去旧货店淘来老家具和旧书,自己做了一个朴素的书架;在木凳上铺些许饰布,为陶质土罐插上大把野花……

年轻人要通过奋斗和拼搏,为未来创造真正的精致生活。在现阶段,穿着熨烫平整的白衬衣、帆布鞋,面带微笑迎接每一天,同样是浪漫而精致的。

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因为想要的东西都很贵,想去的地方都很远,想爱的人都很优秀……让我们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