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市植保站:“虫口夺粮”保丰收

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吴丹 金斌 万穗)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外来入侵型害虫,原产于美洲,对玉米、水稻等禾本科植物有较大危害。今年5月,我市第一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后,市植保站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了对这一虫害的监测预报与防治指导,现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这一虫害在我市已基本得到控制。

讲解危害、辨别特征、指导施药……8月下旬,在黄潭镇某合作社的玉米田里,市植保站工作人员正耐心指导农户开展草地贪夜蛾的防治。

市植保站站长 廖少龙:它的危害是相当重的、繁殖力很强,它一头雌成虫可以产卵达到1000粒,危害严重的时候,把整个玉米田危害得缺苗断垄。

我市第一次发现草地贪夜蛾是在5月28号,但短短的10天左右时间,张港、黄潭等15个乡镇就相继发现这一害虫的踪迹。这种害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幼虫阶段,危害的对象主要为秋玉米,全市累计发生面积约2000亩。

为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今年4月,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启动了对这一外来入侵型害虫的监测与防控,一场“与虫夺粮”的战役迅速展开。

市农业局党组成员 段银庭:广泛地宣传,让广大农民群众会治虫、会防治;在全市建立了40个观测点,日查周报,及时掌握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工作。

除了采用诱杀的物理防控方法外,在一些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市植保站还组织开展了生物防控与化学防控,这些防控方法的综合使用,消灭了一大批草地贪夜蛾的成虫与幼虫,控制了虫害蔓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市植保站站长 廖少龙 在我们防控前平均百株虫量达到21.7头,但是,通过防治以后,目前百株虫量控制在一个3-5头左右。这个数据表明了我们前期所采取的措施证明还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