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全国博士后学术论坛在我省举行。(省人社厅提供)
8月30日从省人社厅获悉,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博士后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长足发展,在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截至2018年,全省已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9个、工作站131个,博士后实践基地129个,在站博士后3564人,34年累计招收培养8626人。
1985年,我国建立博士后制度,我省成为最早试点实施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我省立足实际,先后制定博士后进出站管理、经费资助、评估考核、服务保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岗位和科研项目资助等管理实施办法,探索并建立比较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保障机制,众多优秀博士后人才脱颖而出,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长为专家院士。
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40余名坐得住冷板凳的在站博士后,构成了中心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该中心黎卿博士2013年进入该中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期间,他默默坚守科研岗位,为测量出世界上最精准的万有引力G值,在喻家山的“山洞”里一干就是六年。他作为主要参与者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在学术圈、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跨学科博士后张卫星博士作为中心科研团队的重要执行力量,紧贴中心研究发展方向,瞄准国家北斗卫星系统建设和发展重大战略、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的重大需求,积极开展现代高精度时空基准的建立、维持与精化,卫星导航定位基础理论、方法和软件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我国卫星定位导航及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杨宁博士、刘杰博士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组装得到迄今为止质量最好的玉米参考基因组,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自然·遗传学》上发表。
在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魏明俐博士研发解决了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时固化稳定效果不足的问题,该技术成本低、效果好,产业化竞争优势显著,已在浙江绍兴、安徽宣城、江苏常州等地生态治理工程中得到了应用。
优秀的博士后人才不断涌现,离不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质量的培养。
在长江勘测设计规划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阵容可谓豪华。除了该院自身的3名院士外,工作站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葛修润、张建云、陈厚群、郭仁忠、孔宪京等一批知名院士或专家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博士后提供一流指导和合作。
据省人社厅统计,2018年,我省有30名博士后入选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有522名博士后人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特别资助、面上资助及国际交流计划项目资助;20名博士后人员获得省级博士后创新岗位资助、77名博士后人员获得省级科研项目资助,10名博士后获得联合培养资助。
同年,出站博士后共承担或者参与各类项目114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2项,在四大检索发表论文1373篇,已出版专著168本,待出版专著62本,正在申请发明专利207项,已经授权发明专利166项。全省60%出站博士后人才留鄂创新创业,“楚才楚用”的机制和氛围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 彭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