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浩然正气 为家国干城

用尽我为国为民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

数年空盼望,一旦随沾濡,唤醒焦枯,喜万象春如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

直使千门万户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 摘录 元 张养浩《一枝花·咏喜雨》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提起张养浩,人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浮现出这首几乎尽人皆知的千古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1270-1329年),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

据《牧民忠告》记载:“公以道德政事名于天下,其为学,则卓乎有所见,而不杂于权术;其操行,则确乎有所守,而不夺于势利。”

张养浩的家族曾十分显赫,他的祖先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曾祖父曾做过武略将军和章丘燕镇酒监。只不过,随着时光的推移,家道逐渐衰落。但张养浩深受父亲影响,读书非常刻苦,“年方十岁,读书不辍”,很小就工于诗书,在当地享有文名。19岁那年,他游览济南的白云楼,写下了才气横溢、豪宕凌厉的《白云楼赋》。这首赋写得文笔奇丽、意境恢宏,被时人称赞为“只余一赋千金值,零落齐州白云楼”,一时争相传诵。山东按察使焦遂读到后,赞叹不已,推荐他为东平(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学正,相当于教育局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岁的张养浩在学正任期已满后,听从父亲的意见,入京师寻求发展。他投书于当时的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奇之”,推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荐他进了御史台。有一次,他生病,不忽木前去看望,见他家徒四壁,不由感叹说:“此真台椽也!”

张养浩为官公正清廉,不谋一己之私。其治理堂邑、提携人才、编写《为政忠告》和关中赈灾的政绩永载史册。

治邑荐才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被任命为堂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县尹。来到堂邑,张养浩一搬进县衙,就有县吏神秘地对他说:“县衙这地方不吉利,经常闹鬼,住在这里的人没有不遭殃的,大人还是搬出去为好。”张养浩淡然一笑,对他说:“我素以诚待人,以信取民心,为官清正,心底坦荡,向来不怕鬼。”他不仅在县衙住了下来,还在门口挂上了一块匾额,上题“四知堂”3个大字。这个匾额,源于东汉名臣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之说,表明了他仰慕先贤、清廉自守的人生志向。

张养浩关心百姓疾苦,一方面减免赋税杂役,奖励垦荒,发展生产;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领县吏,下令各地将所有邪祠全部毁掉,根绝了当地豪绅祭神弄鬼、敲诈勒索百姓的罪恶行径。张养浩在堂邑待了3年,这期间,“田者赢,工贩者足,老幼服于礼节”。卸任时,张养浩曾作《题四知堂》诗:“袖有归来赋,囊无暮夜金。三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堂邑百姓十分感念他的恩德,卸任多年后,还有人为他立碑颂德。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张养浩升任监察御史。他在其位则谋其政,不避风险,无所妥协。两年后,他大胆地向朝廷进万言书,直陈时政批评“十害”: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号令太浮、幸门太多、风俗太靡、异端太横等。

延祐二年(1315年),元朝举办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与元明善、程钜夫等一起主持,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认可,由此网罗了诸如张起岩、许有壬、欧阳玄、黄溍等许多元代名士。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谢,纷纷要登门感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说:“只要想着怎么用才学报效国家就好了,不必谢我,我也不敢受诸公之谢。”

为政忠告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其一生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其中《牧民忠告》作于当地方官时,《风宪忠告》作于当监察官员时,《庙堂忠告》作于当中央官员时。三事忠告,就是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中央官员的真诚劝告。比如《牧民忠告》,就包含上任、听讼、御下、宣化、慎狱、救荒等内容。“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除奸决疑,恤隐治赋,凡可为郡县楷式者,无不曲尽其宜,且简而易行,约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

针对怎样管理身边的官吏和僚属,这个吏治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御下》中提出:“不忍欺在德,不能欺在明,不敢欺在威。”要使吏员不忍欺骗自己,靠的是德性,要使吏员不能欺骗自己,靠的是明辨是非的能力,要使吏员不敢欺骗自己,靠的是威信。

在《事长》中,张养浩提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无是理也。”以致当时很多地方官吏“家藏一书,遵而行之”。

张养浩为人耿直,为官清正,屡抨时政,为当时的权贵所不容。辞官隐退后,朝廷曾六次召其出任高官,皆辞而不受。然而,张养浩骨子里毕竟还涌动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天历二年(1329年),当朝廷第七次征召的诏书到达时,张养浩慷慨而受。因为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召其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年近六旬的张养浩不再推辞,断然“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关中赈灾

临行时,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都快80岁了,你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此别之后恐怕就再也不能见面了吧。”张养浩不禁为之垂泪,然而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此次出仕,并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救民于水火,用他的话说:“无多惭,此心非为官。”

张养浩经洛阳、渑池、潼关,直奔长安。一路上饥民遍野,饿殍满路,张养浩意绪苍凉、满怀同情地写了数首怀古曲。他一边走,一边“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未到任所,便投入救灾之中。途经西岳华山时,张养浩亲自前往西岳庙祈雨,神奇的是,果然天降大雨,而且一连下了两天,百姓欢腾。到任署后,张养浩又往土地庙祷天求雨,或许是为他的一片至诚所动,老天再次降下大雨,“水三尺乃止”。张养浩欣喜不已,写下了《一枝花·咏喜雨》:“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金值玉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

当时粮价奇贵,斗米13贯钱,而百姓拿宝钞买粮,如票面上字迹有点模糊就不收用,需要拿到府库中去调换,一些贪官污吏趁机营私舞弊,巧取豪夺,换10贯只给5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的处境艰难。张养浩对此极为愤慨,下令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宝钞,得到1850万贯,全部在背面盖上印记,又刻10贯和5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卖给他们,然后到国库兑换银两。

张养浩一面鼓励富人出粮救济,一面上奏朝廷,建议施行特殊之法,只要能使灾民得到更快更多的救济,“凡所以利民者,无所不用其至”。他工作起来十分拼命,到官四个月,没回家住过一天,夜里就在公署里住,白天外出赈灾,晚上回去,则为民祈祷,恨不得把野草都变成粟米,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终于积劳成疾,只要他想到牵挂的百姓苦事,胸口就会阵阵发紧,疼痛难忍。他只能以拳抵心,稍作缓解。七月,张养浩倒在了办公的案几之上,享年60岁。

关中闻听他的死讯,无不痛哭流涕,“哀之如失父母”。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这是张养浩所作《过舜祠》中的诗句,充分彰显出他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苏天爵在《七聘堂记》中赞道:“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

豪放似风,著恢宏散曲;正直如山,养浩然正气。此乃张养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