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彭黎 刘帆)从前,他是乡亲们眼中“有出息的孩子”,拿着丰厚的工资、做着让人羡慕的工作;现在,他是乡亲们眼里的“傻孩子”,放着二三十万元年薪不要,放着好好的舒服日子不过,回到家乡种地。他,就是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市镇同乐村青年马少威。
在彭市镇同乐村,记者见到了正在田间熟练操作机械耕整的马少威。1983年出生的马少威,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曾在广州、深圳、东莞地区从事通讯行业十多年。谈到回乡创业,马少威说,2015年,家乡同乐村被列入精准扶贫重点村,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号召深深地震撼了他,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市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马少威 毕竟我的根在农村,我是农村走出去的孩子,那我在外面看到了一些大的世界和一些先进的东西,我就会想能不能把这些东西回馈到我的家乡来。
2016年2月底,在乡亲们不理解的眼光中,马少威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争取彭市镇农技中心250亩地的再生稻育秧指标,到与父亲马云仿一起完成育秧大棚的选址搭建,再到合作社第一批集中育秧产品移栽大田,这一步步走来,对于马少威这个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终生难忘。
市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马少威 我在回到家乡以后,参与到合作社的建设,参与到这些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才体会到,即便是你采用了全程机械化,传统农业精髓的东西还是不能丢,还是需要将传统和现代结合才能适应当下实际的农业生产。
因为经验不足和气候原因,2016年合作社的再生稻第二季亩产只有100公斤。马少威在总结了再生稻育秧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后,经过多次试验,合作社的中稻集中育秧以高于99%的成盘合格率得到了社员及周边农户的认可。2017年,马少威顶着巨大压力,带领社员一面继续扩大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完善配套设施,一面继续加强与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提高自身育秧技术。这一年,合作社新增育秧大棚20个、新建2000平方米智能连栋大棚一个,并采购添置了大量农用机械及设备。合作社自种土地流转面积超过500亩,虾稻共作面积200亩,对外服务面积超过1500亩。仅用一年时间,马少威就带领社员们完成了从“小型合作社”到“大型专业合作社”的提升。
市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马少威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已经回来农村来了,这些人如果共同前行的话,我相信要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应该会更快一些。
现在,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同乐村为中心,向周边有需求的农户提供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短短两年时间,便影响和带动20000多农民开展农业现代化改革。同时,合作社还带动周边29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给50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