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彭黎 刘帆)从锄头、镰刀到播种机、收割机、无人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和物资的投入,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农业生产形式也由传统人力畜力为主朝机械作业为主的方向转变,春种秋收大变化体现的不仅是生产的发展,更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
日前,在彭市镇同乐村,55岁的马云仿正熟练地操作机械在大棚里耕整田块。回忆起以前用犁耕地、用牛拉车的传统生产方式,马云仿说,那个年代一个人能种上2亩多地就已经很不错了。
彭市镇同乐村村民 马云仿:比如说收谷收麦子都是用镰刀,割完了以后放在田里,然后再去捆起来,然后用扁担把它挑回来。
马云仿说,他最早看到的农业机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广泛运用的打田耕整机,现在这种农业机械还在发挥作用。40多年过去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农业机械让农民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彭市镇同乐村村民 马云仿:作为一个六十年代的农民,实际上承载了两种农业,一种是传统农业,一种是现代农业,用现代的这些农业设备的话,一个人一年至少可能种两百亩左右。
马云仿的儿子马少威原本在沿海工作,前几年回乡和父亲一起成立了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马少威说,回乡创办合作社不仅仅是对家乡的一种情怀,更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
谷利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马少威:我们从传统的人耕作到用牛耕作,然后到用小型的拖拉机,再到用大型的旋耕机,从这种效率上面来讲的话,是一个非常强大呈线性上扬的提升,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作为一名农机手,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国新说,他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是1994年购买的,刚开始的时候,除用于自家打田外还服务村民,后来,村民的需求越来越大,他就联合几个有农业机械的农户成立了服务队,2013年又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在合作社有各类农业机械30多台套,专业为村民提供农田机械耕整、播种、植保、收割等服务。
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杨国新:我们合作社覆盖2000多亩田,服务范围五个村,一年有三个多月的作业时间,收入差不多是3万多元。
国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市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我市农业机械仍由集体经营,农户和联户要求购买的农业机械不断增多,1982年,省政府发文允许私人购买农业机械。2006年,我市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形成了以农民个体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为辅的投入格局,自此,我市农机化水平得到空前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农机拥有量1502万台,农机总动力达到165万千瓦,拖拉机达到4.17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8.54万台,配套比为1:2.5,插秧机3295台,联合收割机4788台。
市农机局总支委员 首席专家 张军 水稻机插秧面积55万亩,油菜机械化直播面积25万亩,油菜机收面积45万亩,全市机耕面积299.25万亩,机收面积174万亩。全市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357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87家,各类农机操作人员达到了15万人。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积极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拓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2017年,我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第二批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
市农机局总支委员 首席专家 张军:年农机服务总收入突破10个亿,我市水稻、油菜、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花生和大豆等八大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3.4%,位于全省首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由“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劳作不等闲”到“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喷药不下地、栽秧不弯腰”,农谚的变化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给农民带来实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