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改革开放40年•见证 蹄疾步稳迈向现代农业

天门电视台报道(记者 田兴竹 熊旋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按照“调、强、促、建、改”的“五字经”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农业农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天的《改革开放40年•见证》专栏,就让我们聚焦农业与农村改革。

黄潭镇是我市传统的棉花种植大镇,全镇高峰时期棉花种植面积达5万亩,而如今行走在田间地头,已再难见到棉花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和休闲采摘园。近日,在黄潭镇知青生态农庄,不时可见游客光顾。

市民 余立 我今天一看真的还蛮不错,在天门建一个这样的农庄,我们觉得很欣慰,也希望他们建的越来越好。

知青生态农庄餐饮部经理杨国兵说,自己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生态农庄,由一个农民转变成了餐饮部负责人,这是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

知青生态农庄餐饮部经理 杨国兵 转化劳动力,每年是接近4000人,最高峰旅游人数可以达到2000人左右(一天),现在我们旅游业的收入,高峰期每天是上万元。这是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在黄潭镇三军菊花专业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李向阳正将一棵棵菊花苗打包,准备通过快递寄送给客户。今年,三军菊花搭上了电商销售“快车”,采取“网销+花店+基地”的现代销售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菊花的产值,销售额不断提升。

三军菊花合作社负责人 李向阳 我们现在这个菊花品种已经达到了有2000多个品种,通过淘宝电商这个平台,每年销售额达到五六十万,线下交易达到一百多万。

知青农庄、三军菊花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只是黄潭镇农业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该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20多家,流转土地面积过万亩。去年11月18号,黄潭镇成功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每天参观游玩的游客超过万人。伴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市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脱颖而出,为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黄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艾克林 逐步形成了菜篮子、花圃子、果园子,成为了天门城郊的精品一日游旅游首选线路。环境更美了,经济效益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了。

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特色农业的大批涌现,也体现在农业经营模式的根本转变。近日,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6000多亩再生稻一片金黄,丰收在望。

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 改革开放最大的影响,作为我们自己认为,是改变了我们种植的模式和方式。在产业结构性的调整(方面),通过粮食大规模的种植,原来的早稻和晚稻,转化为再生稻复合种植,以及稻田综合种养的种植,后续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质的转变。

吴华平说,是改革开放让自己从一个普通农机作业手,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2006年,吴华平联合邻村几个有农业机械的农户成立了石河农机服务队,专门提供水稻机插秧服务,从最初拥有14名农机手,发展到现在合作社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拥有农机装备总量460台(套),农机手54人,服务范围拓展到佛子山镇、九真镇等全市12个乡镇,并跨县市到钟祥市、沙洋县,跨省到四川省内江市、河南省信阳市等地。

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吴华平 第一步就是解决农业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第二步解决农业农村怎样种地的问题,第三步,解决我们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农业产业、农业物资的品牌问题,第四步是解决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的品味问题,从我们当初的求生存,再到吃饱,再到吃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转变。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86家,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70.4%。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2%。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440亿元。

我市农业改革开放的成就还体现在筑牢农业基础、建设城乡一体化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总产达到70万吨,先后5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菜篮子”供应丰富。蔬菜总产超80万吨,肉类总产11.5万吨,禽蛋总量7.6万吨,水产品产量13万吨,我市成为国家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保持年均8%以上增长速度;农民生活保障更全。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更美,实现城乡生活垃圾统筹治理全覆盖。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市在发展中厚积薄发,书写出农业产业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