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市多措并举变大洪灾为发展大机遇

今年天门市特大洪涝灾害,造成全市15个乡镇151个村被淹,103万人受灾,16.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农田绝收面积61.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9.66亿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直相关部门和省抗灾救灾工作组的全力支持下,我们迎难而上,综合施策,一手抓防汛抗灾保安全,一手抓生产自救促发展。及时谋划制定全市抗灾救灾方案,研究出台支持政策;采取市级领导包保乡镇、工作组进驻村组的模式,开展政策宣传、情绪疏导、结对帮扶,指导督导农业生产自救;第一时间组织开展抢排、抢种、抢管、抢防、抢修和抢收;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信心”活动,采取生活救助、贷款贴息、担保、项目倾斜等措施,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目前,全市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农业恢复生产全面展开,社会大局总体稳定。

一、精准施策恢复农业生产。我们积极整合国家、省级和本级资金1亿多元,加大对受灾企业和农业恢复生产的帮扶力度。在免费提供灾后抢种抢播种子的基础上,对受灾地区秋冬播生产,按每亩35元标准给予一次性种子补贴;对重灾农户,在“一促四防”、农机购置等方面给予专项补助;对新建的标准化钢构大棚,按照每亩5000元标准给予奖补;对受灾严重的生猪规模养殖场(户),根据规模大小分别给予每头500元、400元、300元能繁母猪补贴;对精养鱼池和养殖湖泊分别给予每亩100元、30元的苗种补贴;在金融扶持方面,设立新型经营主体抗灾担保贷款贴息基金3000万元,支持种植养殖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尽快恢复生产,挺过难关。

二、应急谋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全面准确核实灾情的基础上,我们围绕水电路堤、涵闸泵站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应急与谋远相结合,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策划申报了水利、交通、电力等建设项目320多个,总投资230亿元。目前,“一江三河”水系连通、小型水利设施工程水毁重建、移民安置区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已纳入国家、省相关规划。下一步,我们将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大建大干大治,着力补齐防洪抗灾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短板,不等不靠,向内使劲,掀起秋冬农田水利建设高潮。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将始终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放在首位,突出“五个结合”,确保农民灾后不减收。一是把灾后补种与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引导受灾群众改种菊花、花椰菜、浅层藕等经济作物,生产适销对路、独具特色的农产品,提高种植养殖业效益。二是把企业用工和灾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开展“百企联百村”活动,组织灾后重建秋季专场招聘会,让受灾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合适的岗位,同时,在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尽可能多地吸纳受灾群众参与建设,增加他们的工资性收入。三是把恢复生产与扶持龙头企业和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各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在农民增收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在产业扶贫中的主导引领作用。四是把农村体制机制创新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抓住灾后部分农民种养积极性减弱之机,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养殖基地,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休闲、观光、采摘等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村电商和农村物流业发展。五是把农民增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贫困户”行动计划,落实“五个优先”,即优先为贫困户安排公益公薪岗位,优先吸纳贫困户在各类项目建设和农村合作组织中就业,优先在贫困村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升级贫困村各项达标项目,优先在贫困村建设产业基地,确保受灾贫困村、户率先脱贫。

四、全力以赴维护稳定大局。我们始终把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坚持把受灾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主动解民情、排民忧、顺民心,确保灾后社会稳定。一是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在保障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卫生医疗、困难家庭学生就学等基础上,对绝收农户从今年8月初至明年5月底,严格按每人每天1斤口粮、每户每月2斤食用油的标准,实施分类救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加快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建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推进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确保受灾群众冬季有房住。三是加强人文关怀。以驻村工作组为一线力量,以网格化管理平台为依托,开展思想引导、情绪疏导、政策落实、纠纷调解等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