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张三军,他的肤色又深了一点。
他在黄潭镇七屋岭村创办的三军菊花种植基地里,几名农工正在苗圃里劳作。“天气热,草长得飞快,每天都要手工拔草。”说话间,张三军记起还有一陇地没有浇水,又匆匆赶去田间。
2014年在武汉市第31届金秋菊展斗菊擂台赛上荣获“菊花花王”称号,2015年成立三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被评为天门市“创业明星”,2018年当选湖北省劳动模范——在返乡创业的第四年,张三军心目中的“华中菊都”终于雏形初现。
在家人眼里,张三军爱菊成痴。
1970年出生的他,二十出头就在外打拼,先后涉足电脑绣花、针刺棉等生意。事业走上正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种植菊花,从一盆一盆地养,到在楼下专门辟出一块菊花地;从常规品种,到精品名菊……十多年来,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都用在培育赏玩菊花上,2014年,更是以一盆“紫龙献爪”荣登武汉市“菊花花王”宝座。
种菊本来是爱好,这爱好能不能发展成事业?张三军开始琢磨。2015年春节,他回黄潭镇七屋岭村参加返乡创业座谈会,镇村干部给他详细讲解了回乡创业的好政策,再一次拨动了他心里逐梦田园的那根弦。
深思熟虑后,2015年10月,张三军将自己在汉正街的生意交给家人,筹资1400余万元,在老家七屋岭村流转土地200亩,成立了三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新建全智能温控大棚162个、250吨容量冷库1座、2500立方米氧化循环蓄水池1座、200平方米药化自动配比专用计量池1座,并在大棚内安装补光灯6000盏、喷灌带4000条、菊花专用除湿灭菌器40台。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荆楚第一菊”。菊花栽培关键靠技术,可眼看硬件设施基本到位,技术人才还没影。虽然张三军培育菊花有一手,但培植品质更高、色彩更丰富的菊花还稍欠火候。为此,他远赴上海、杭州等地,拜会各路菊花种植专家,并高薪聘请了丁建路、岳晓栋、乔琛等几位专家担任技术指导。
到2016年5月底,三军菊花种植基地一片喜人景象:鲜切花产量达到600余万株,“帅旗、绿牡丹、绿衣红裳、墨荷、十丈珠帘”等五大名菊种苗达到12万盆。
三军菊花基地的双色“鸳鸯菊”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张三军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准备大干之时,2016年7月,洪魔肆虐黄潭大地,三军菊花种植基地也被吞噬。大棚、冷库、住房全部倒塌,2000多种菊花种苗、600余万株鲜切花、12万盆观赏菊、8万盆月季种花、500盆盆景、5000棵樱花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面对千疮百孔的种植基地,张三军的心在滴血。关键时刻,八方来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重整旗鼓,迅速募集资金1000万元开展生产自救。经过3个月恢复重建,他用抢救出来的300多棵种苗发展观赏菊2万余盆,培育鲜切花30余万株。同时遍访名师,用先进的脚芽扦插和全光照喷雾技术,成功培育优香、早春白、白扇、金扇、神马等五个系列种苗,通过网上销售盈利80余万元。
这一年,他还受邀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第十三届武汉农博会、荆州长湖菊花展等,既开拓了视野,又学习了经验。深秋时节,三军菊花种植合作社灾后菊花展开展,飒飒西风香满园,千姿百态迎宾客,到黄潭看菊花一时成为了市民微信“朋友圈”里的热点。
花的事业是甜美的。
近年来,各地“花经济”火力全开,各种赏花节接二连三,各条赏花路线分外火爆。
三军菊花展的大获成功,也为黄潭镇推广全域旅游提供了样本。2017年11月,黄潭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一日游”的行程里,包含了吃黄潭米粉、住特色民居、赏三军菊花、忆知青岁月、品树莓原浆、游美丽乡村等多个选项,其中,赏菊正是重头戏,先后有十多万名游客到菊园参观游玩。
全域旅游,张三军勇当“排头兵”。在特色民居建设改造中,他主动拿出60余万元,对几位村民的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投资120万元,流转土地50亩,打造菊花七色花带;投资16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展示厅。
一朵菊花,既催生了乡村旅游热,又催开了农家“致富花”。作为黄潭镇精准扶贫产业基地,三军菊花长期安排七屋岭村和周边黄嘴村、向阳村等村26名贫困户务工,人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
“如今的三军菊花,品种已恢复到2000余种,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张三军说,从创立之初,他就梦想打造“华中菊都”。他希望,在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梦想的征程上,能活出自己的精彩,绽放人生的芳华。